文集:《35 小时通关软考高项》
下篇:《1.2 信息系统开发方法》
章节概要
介绍了三个概念:信息,信息系统,信息化。
1948 年,香浓提出了信息的概念,与控制论,系统论成为了现代科学的“三论”。其定义是一种消除事物的不确定性的基础资源,定量单位比特(bit),即消除系统不确定性所需要的信息量,表现为负墒:
式中,P(xi)代表第 i 个状态出现的概率。
信息系统指通过输入数据,加工处理,并产生信息的系统。其生命周期分为五个阶段:系统规划、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实施、系统运行和维护。
信息化指对象或领域因信息技术的深入应用所达到的新形态或状态,主体是全社会的全体成员,是一个长期的,一切领域的,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先进生产工具,并推动上层建筑的改革,其目标是对国家综合实力、社会文明素质和人民生活质量的全面提升。
考点
-
信息的十一个特征(掌握映射即可)
a. 客观性:信息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
b. 普遍性:信息是普遍存在的。
c. 无限性:客观世界是无限的,反映客观世界的信息也是无限的。
d. 动态性:信息是随着时间变化而变化的。
e. 相对性:不同主体对同一事物获取的信息可能不同。
f. 依附性:其一信息源自物质,其二信息必有载体。
g. 变更性:信息可以通过处理改变其形式或者内容。
h. 传递性:信息在时间上的传递就是存储,在空间为扩散。
i. 层次性:客观世界是分层次的,反映的信息也是分层次的。
j. 系统性:信息可以表示为一种集合,即为系统。
k. 转化性:可以将信息转化为物质或能量。 -
信息的六个质量属性
a. 精确性:对事物状态描述的精确程度。
b. 完整性:对事物状态描述的完整程度。
c. 可靠性:信息是可靠的。
d. 及时性:信息有时效。
e. 经济性:信息获取与传递成本符合经济。
f. 安全性:信息的生命周期安全性。 -
信息的五个功能(不太重要)
a. 为认识世界提供依据。
b. 为改造世界提供指导。
c. 为有序的建立提供保障。
d. 为资源开发提供条件。
e. 为知识生产提供条件。 -
信息传输模型
信息传输模型 -
信息系统特性
目的性、整体性、层次性、稳定性、突变性、自组织性、相似性、相关性、环境适应性、开放性、脆弱性、健壮性。 -
信息化的五个层次
a. 产品信息化
b. 企业信息化
c. 产业信息化
d. 国民经济信息化
e. 社会生活信息化 -
国家级信息系统:两网、一站、四库、十二金
- 两网:政务内网、政务外网
- 一站:政府门户网站
- 四库:人口、法人单位、空间地理和自然资源、宏观经济的数据库
- 十二金:加强监管的金宏与金企系统,增加政务收入的金税、金关、金财、金卡、金审,保障社会秩序的金盾、金保、金农、金水、金质。
- 国家信息化体系六要素(重点)
a. 信息资源(核心任务)
b. 信息网络(基础设施)
c. 信息技术应用(龙头)
d. 信息技术和产业(物质基础)
e. 信息化人才(成功之本)
f. 信息化政策法规和标准规范(保障)
口诀:资心、网施、应头、产物、人本、规保
位置:上应、下产、左人、右规、中资网
- 信息系统的生命周期(重点)
各个阶段的主要产出
- 系统规划:可行性研究报告和系统设计任务书
- 系统分析:系统说明书
- 系统设计:系统设计说明书
- 系统实施:实施进展报告和系统测试分析报告
- 系统运行和维护:用户评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