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农历壬寅年,生肖虎。
虎为人类认知的历史悠久。在远古时期,这种绝对力量型的猛兽为丛林生活的祖先带来过不少战战兢兢、肾上腺素飙升的时刻,才有了百兽之王的威名。
商代 伏鸟双尾青铜虎 江西省博物馆藏 清代 阿尔粺 绘《卧虎图轴》 故宫博物院藏因此,威严与权势是虎最根本的象征意义。
不过,人们在惧怕虎的同时,也向往着虎的勇敢气魄。虎逐渐成为了正义和力量的化身,人们希望能够借助虎的力量祈福辟邪,保佑自己。
徐悲鸿《骑虎财神图轴》 故宫博物院藏古往今来,围绕虎的崇拜与敬意,诞生了丰富多样的虎文化。人们崇虎、敬虎、爱虎,在许多地方刻画出虎的图案,表达不同的意涵。
接下来,就让我们通过一样样虎文物,来认识虎的形象是如何发展、流变,从而成为生肖文化中一支强势的源流。
01
被神化崇拜的虎
早在距今万年左右的岩画中已经出现虎的身影。古人在山崖巨石上刻画,记录原始的游牧渔猎生活,反映先民的喜好与信仰。
在我国北方,东北虎的故乡黑龙江流域能找到多处刻画虎的岩画,内蒙古阴山山脉的五虎图更是个中翘楚。
阴山岩画《五虎图》五虎图中刻画的虎形象丰富生动,动静结合,栩栩如生。我们可以透过先民的眼睛,看到远古老虎的各种姿态,不论是行走坐卧,还是奔跑跳跃,大虎幼虎穿插其间。这是虎文化的最早佐证。
中华第一虎
但虎真正成为国人的信仰,还是要从中华第一虎说起。
距今八千年前,出土于河南省濮阳市西水坡仰韶文化古墓中的龙虎图案,是虎文化庄严的第一页。
墓葬中赫然可见一人一龙一虎,人骨架位于墓室正中,左右两侧精心用蚌壳摆出龙虎图案,虎居左,龙居右。按照殷商时期尚左的习惯,虎是居于首位的。
学界对墓主的身份有许多猜测,伏羲、颛顼……但无论如何,至少可以认定,以龙虎陪葬,可乘龙驭虎凌驾三界的人物非三皇五帝莫属。
《周易·乾卦文》中有记载,“云从龙,风从虎。”可见在远古时期,虎与龙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象征,是并驾齐驱的,甚至是虎更甚于龙的。
虎食人形象
商周青铜器中广泛存在着虎食人形象,知名文物包括妇好钺、后母戊鼎、商周虎食人卣等。
妇好钺 后母戊鼎起初人们认为虎食人形象表现了虎的凶残,以及古人对虎的畏惧。
后来更倾向于认为恰恰相反,因为虎非但没有威胁到人,人反而紧紧地环抱着虎头,仿佛在表达依赖。这可能体现了古时人们崇虎敬虎,寻求虎的庇佑的心理。
也有说法认为,器物形象中的人是作法通天的巫师,虎张开大口,则是在嘘气成风,将自身作为人世与天界的通道,协助巫师升入天界。
商虎食人卣,商代晚期,出土于湖南省安化、宁乡交界处现存的两件虎卣分别藏于日本东京泉屋博物馆与法国巴黎塞努斯基博物馆。
虎能通神这一含义在后世的西王母神话中也有体现。汉代出土的摇钱树中常见西王母像,寄希望于掌管不死药的西王母能帮助亡灵升仙。西王母往往居于龙虎座上,就表现了虎形象与仙界的密切联系。
摇钱树枝干拓片四神“白虎”
汉代重五行之说、四象方位,青龙、白虎、朱雀、玄武被奉为驱除邪恶的神异动物,这些动物神灵形象大量出现在建筑遗存中,汉代出土的四神瓦当中就有大量的白虎形象。
汉代墓葬中也出土了大量刻画虎形象的画像石。
汉画像石中的虎形象大致可分为几类,驱鬼辟邪的虎,角抵搏斗的虎,神话传说的虎以及天文星座的虎。
东汉画像石 淮北市博物馆藏虎作为神兽,甚至是有翼的。翼虎形象在粗犷威猛之余,不失飘逸浪漫,体现了汉代的审美特征。
02
与军事紧密相关的虎
龙虎图腾曾经在先民文化中并驾齐驱,但由于皇家对龙形象的推崇,情况发生了改变。
龙与天子形象紧密捆绑,真龙天子坐龙椅,着龙袍,龙纹也规定为皇帝专用,这使得虎形象从神坛跌落,不再能与龙并称,也不复昔日荣光。
不过虎的形象仍然为统治者所用,因其凶猛勇武,崇虎心理广泛存在。虎的象征意义常常体现在军事方面,大量与军旅有关的事物以虎为名。
骁勇善战的将领被称为虎将,也有成语叫做“将门虎子”。
明代虎蹲炮 图源/冷热防务战场上迎风飘扬着绣着虎图像的旗帜——“虎旗”,武将的营帐称为“虎帐”“虎幄”,遮挡营地的障碍物称为“虎落”,明朝时还有一种形体短粗的火炮叫做“虎蹲炮”。
李白有诗云:
“扬兵习战张虎旗,江中白浪如银屋。”——《司马将军歌》
便可从中窥得,虎的军事意味早在唐代,就已是一种共识。
虎符
用于调兵遣将的虎符正是在军事方面运用虎形象的明证。
虎符分为左右两半,两相契合才能发兵。古有信陵君窃符救赵的故事,可以说明至少战国时期虎符已然盛行。
存世虎符中最为精美,铭文最长信息也最丰富的是杜虎符。
杜虎符 陕西历史博物馆藏铭文以小篆字体记载着:
“兵甲之符。右才君,左才杜。凡兴士被甲,用兵五十人以上,必会君符,乃敢行之。燔燧之事,虽母会符,行殹。”
不仅展示了秦严密的军事制度,而且反映了古代高超的错金工艺,虎符身侧的铭文是以金丝嵌入,至今仍熠熠闪光。
虎饰兵器
早在商周时期,就存在大量以虎纹装饰的青铜兵器。
我国巴蜀地区出土过一些饰以虎纹的青铜戈,以抽象的手法刻画出虎身的细节之处,怒目圆睁的虎眼,巨大尖利的獠牙,钳形虎爪,竖立的虎耳等,着重突出了虎的嗜血凶猛。
战国虎纹青铜戈 云阳博物馆藏据推测,这似乎表现出战士渴望以敌人的鲜血献祭祖先、甚至虎神的愿望。
不只是格斗兵器,战士所用的防护装备上也常以猛虎为装饰。
商代兽面纹青铜胄 江西省博物馆藏殷墟中出土过大量青铜铸造的胄,有些铜胄的正面就是猛虎头像,双耳硕大,双眼放光,面貌神武威猛。战士们佩戴这类铜胄,更显雄劲。
虎饰乐器
为军所用的虎形象,还出现在虎钮錞于上,这是一种军用乐器。
虎钮錞于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藏錞于作于“六鼓四金”之一,是我国最早的青铜打击乐器,出现于春秋,盛行于汉代,起初为军用,后衍生为祭祀、宴乐之用。
演奏錞于时,要将錞于按大小排列,悬挂起来,錞于上的提钮正派此用场。而后击打摇动錞于,錞于内部的铜舌就会摇摆,击响外壁。在战场中,錞于和鼓相互配合,号令军队进退。
我国目前出土錞于多达百件,因在巴人故地出土最为集中,被视为巴文化的代表之一。
虎钮錞于顶部特写虎钮錞于是錞于中带有鲜明的巴文化特征的文物。
虎形提钮蓄势待发,似要跃起的模样生动逼真。这应和了巴人崇勇尚虎的信仰,巴人将虎作为部落的标志,也自比虎,被称为“虎人”或者“虎之族”。
不只巴文化留下了虎型乐器,楚文化也有遗存。
这件虎座凤架悬鼓彩绘绚烂,鸣凤高昂,卧虎低伏,显示出楚文化的鸟崇拜倾向,以及楚人渴望征服虎这样的猛兽,向往安详的意识。
石刻卧虎
西汉名将霍去病墓前有着现存最早、保存最为完整的大型石雕群。霍去病战功赫赫,这座巨大坟冢正是汉武帝为了追念他的功勋,而特意表彰建造于自己的茂陵旁陪葬的。
伏虎是石刻群中颇具装饰性和浪漫意义的作品,雕刻者依石拟形,利用不规则石块的高低起伏,雕刻出虎皮波澜起伏的质感。尤其是虎尾,倒卷在虎身上,使整个石雕看起来更浑然一体,形神兼备。
这种充满动感的造型,体现出汉代石刻所特有的沉浑博大的艺术魅力。
不论是清越激昂的军乐器,还是骠骑大将军的赫赫战功,虎形象不会始终如此束之高阁,远离尘世。虎之所以能突破自身凶猛威严的形象,成为十二生肖中尤为使人喜爱的动物形象之一,一定经历了走入民间日常生活的过程。
03
融入世俗生活的虎
能传入寻常民众的耳朵,离不开故事。
莫高窟第254窟舍身饲虎图佛教故事中有舍身饲虎的情节,北魏时期佛学兴盛,敦煌壁画中也屡次三番地描摹这一画面,单莫高窟一窟,舍身饲虎的情节就有十六处。
不过早在战国时期,就有老虎出现在日常物品上。战国的四虎纹镜上,四只老虎首尾相连,爪牙屈伸,姿态充满动感。
作为装饰品的玉虎也是先秦玉器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大部分玉虎作为项链或衣饰,也有小部分作束发器用,同时也存在仅供把玩,而不作装饰之用的玉虎。
虎形玉器在做玉佩时常成对、成组出现。
山西曲沃羊舌玉虎组玉佩虎还出现在带扣上,这件汉代带扣与现代的皮带相似。正面中央为有翼虎,目饰黄色琉璃球,炯炯有神,身上缀绿松石和错金片,更显神气。
西汉 翼虎纹银带扣 云南石寨山汉墓出土 云南省博物馆藏虎枕包括虎形枕和虎纹枕,是一种极有特色的生活用具。
晋人已有记载,宋金时期尤其流行陶瓷虎枕。陶瓷业的成熟、民俗文化的发展、市民阶层的壮大共同促成了这一局面。人们希望通过睡虎枕镇宅驱邪,获得安眠。
青白釉虎座枕 江西省博物馆藏 图源/文博圈不仅如此,作为吉祥瑞兽的老虎形象日渐出现在更多地方。
出入宅邸时轻轻叩响的门环上有虎,新春佳节时四处张贴的年画上有虎,远在天涯的某些部落仍然在身上绘上虎的图案为虎神起舞。
源远流长的虎文化发展至今,早已融入国人生活日常。现在的孩子们仍会头戴虎头帽,脚踩虎头鞋,老虎作为一种精神文化的象征,仍然守护着我们的民族,我们的未来。
猛虎依旧威风凛凛,人们却早已不再惧虎怕虎。作为濒危物种的百兽之王老虎,沦为了人类的保护对象。
在虎年即将到来之际,回顾虎文化的历史渊源,感受虎与中国人自古以来形成的情感羁绊,或许是下一个虎年到来前能做得最好的事。
参考文献:
[1]汪玢玲.中国虎文化探源[N].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1
[2]施劲松.论虎食人母题的商周青铜器[J].考古,1998(03):56-63.
[3]王飞虎.阴山虎岩画初探[D].中央民族大学,2012
[4]李 欣.先秦虎形玉器研究[D].郑州大学,2020
[5]李 明.南阳汉画像石中虎的形象及其艺术风格[N].文化研究,2021.
[6]郭婷婷.楚艺术中虎形象的演变及艺术特征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7.
[7]陈 杰.试论唐宋时期的陶瓷虎枕[J].文物春秋,2005(05):12-19.
-END-
编辑 | 艺旅文化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