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文章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本文参加书香澜梦第37期“牢”专题活动。
画地为牢,是汉语中的一则成语,出自西汉·司马迁的《报任少卿书》。
这则成语的意思是在地上画一个圈当做监狱,比喻只许在指定的范围内活动。
这个成语故事来自于一个典故——古代民风淳朴,人们品德高尚。如果一个人犯了错,首领就会画个圈圈让其站立其中,限止他的自由以示惩罚。
如果没有首领同意,他是不能出去的。既使他身边无人看守,这个犯错的人也不会私自出圈。
这个画地为牢显示出古人的淳朴、老实、忠诚,但是现在很多时候的画地为牢,却是迫不得已的。
比如说学校里的很多老师,没有课的时候,想去办一些个人的事情。但是却不能回家或者是出校门,因为学校要求出校门得有假条,没有假条门卫不让出校门。
学校的解释说,这样的举措其实是为了广大教师好,因为纪检部门经常到学校明查暗访。如果老师外出的时候,刚好纪检部门的领导来检查,老师在正常上班期间外出,会被误认为不在岗或者是吃空饷。
有一次一位老师身体不舒服外出就诊,刚好县纪检等部门联合来检查工作,让学校把全体教师的花名册拿出来,然后让老师一个一个来签名。最后查到这个老师的时候,听说他在县医院就诊。怕他撒谎,打电话让他在县医院不要动,县纪检部门领导立即派了两名工作人员去县医院,核实这个老师是不是真的在县医院就诊。
有了这次前车之鉴,因此学校要求在正常的上班时间,老师如果没有特别重要的事情不要外出。如果必须要外出办事,必须先找年级主任签字,然后再让主管校长签字同意才行。学校的老师都嫌请假程序太繁琐,能不外出就不外出。
除了行动上不自由,在教学上也有不自由的地方。例如,每学期的赛课,必须使用的小组合作探究模式,如果不使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则该项评分为零。该项占比很重,如果该项评分为零,则意味着无法进入下一轮的比赛。
其实经过几年的教学实战,大家都发现了这个小组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是存在很大弊端的:每次都是小组长负责分配任务,每次负责展示的孩子就是那几个学习好的孩子,而另外几个孩子则成为可有可无的配角。长此以往,只有几个优秀的孩子得到了培养,而另外几个孩子只能被动的听从组长安排,从来没有机会展示。
所以在推进了几年之后,这种小组合作的探究学习模式在平时的教学中,已经被广大教师所拋弃,只有在赛课或者是领导进班听课的时候偶尔使用一下。
虽然大家都对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模式颇有微词,但是既然是学校花大钱引进来的先进教学模式,就不能不推行下去。所以赛课的时候,评分标准上必须要有小组合作探究学习这一项。
但是这个教学上的牢笼,禁锢了教师教改的积极性。大家都觉得,教学上还是百花齐放的好,每个人都是从各乡镇遴选而来的优秀教师,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教学方法。在赛课时应该允许老师使用自己拿手的教学方法,这样大家也可以在比赛中互相学习,取长补短。
其实,如果学校信任老师,不用那么多的条条框框限制老师,让大家觉得在学校里像家一样自由自在,而不是让大家觉得在学校像坐监一样,相信大家会发挥出更大的积极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