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妥妥就是标题党,一直对这种吸引眼球的做法比较排斥,不知怎么就入了手:)不过,想想书架上摆的好几本还没有拆封就被遗忘,进而“二买”的书,偶尔入手一本标题奇怪的书也算不得什么了~
拜肺炎疫情所赐,每日宅在家中,除了家务、睡觉、折腾小朋友之外,居然断断续续看完了。书看起来厚了一点儿,不过,里面尽是关于历史人物的、相互独立的小故事,阅读起来毫不费劲儿;每日因疫情而略显焦虑的情绪,被书中帝王将相、风流才子、富商大贾的跌宕人生平复了不少。
客观来说,书的质量算不得上乘:由于缺乏整体脉络,略显杂乱,颇有拼凑嫌疑;可能是由于三人合著的原因,有一小部分章节,噱头不小,水平一般,有点儿不知所谓。当然,用来打发碎片时间还是蛮合适的,毕竟作者对于历史还是抱着相对严肃的态度,与娱乐圈将历史作为“任人打扮的小姑娘”进行戏谑和曲解,不知高到哪里去了。
回想起来,在还没有上历史课之前,我对历史颇感兴趣,当时主要受武侠小说的影响;早期印象较深的《七剑下天山》,被置于反清复明的大背景下,有很多国仇家恨在里面,书中人物的所作所为,需要放到历史大背景下才能更好的解释;由此,借着对书中人物的喜爱,愿意去了解历史,以便能更好的了解书中人物,历史不是冷冰冰的死板面孔,里面有活生生的人。
自开始上历史课,从武侠小说中得来的“活历史”死去了,历史成了帝王将相的大事记;在一个中心思想的引领下,历史变成了提前知道剧情的木偶剧,每个角色都是僵硬的、冷冰冰的,每个事件都是事先编排好的,千人一面千事一律,完全丧失了历史人物的人性和历史进程的诡谲,乏味之极;更要命的是,为了应付考试,还得死记硬背那些干巴巴的大事记。
历史变得枯燥乏味老态龙钟,这面孔自然无法吸引十一二岁好奇心正盛的少年,我也逐渐对历史避而远之,这可算是教育扼杀兴趣的一个案例吧…
这本书则不然,她从一个个热度较高的历史人物着手,结合具体的历史事件,描摹人物的性格和心理,揣摩历史事件发生的原因;她试图描绘历史人物本身的复杂和历史进程的曲折偶然,还历史人物以血肉,还历史以温度。
你能看到“卖国贼”李鸿章的复杂:在和湘军明争暗斗时的机谋和果断,在日本遇刺后坚持继续谈判的勇气,在谈判桌前为“争得一分有一分之益”而苦苦哀求的辛酸;你能体会硬核怼皇帝的“战神”李靖的智慧:因为历史污点,始终得不到唐高宗和唐太宗信任,可他凭借超强的军事能力,“首战用我,用我必胜”,灭萧铣、征东突厥、平吐谷浑,用一次次伟大的胜利保护自己,成为不可不用之人,最终名列凌霄阁二十功臣;你会艳羡积弱之朝宋代的富足、精致和趣味;会感叹爱国青年陆游一生报国无门、只能不断摇旗呐喊的辛酸;会替在天子面前说大话的袁崇焕暗暗捏一把汗~
俗话说“以史明鉴”,干巴巴的历史可不能作为镜子用;还历史以温度,让历史人物丰满起来,这样才会有更多小朋友喜欢历史,我们泱泱古国的绵长历史才会更有价值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