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笔记简写书评读书
【书评016】读《陈寅恪 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

【书评016】读《陈寅恪 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

作者: 润苼 | 来源:发表于2019-01-13 06:46 被阅读16次
    【书评016】读《陈寅恪 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n

    上一篇:【书评015】读《生死疲劳》

    著名历史学家傅斯年说:“陈先生的学问,近三百年来,一人而已。”

    《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这本书是由陈寅恪讲述,万绳楠整理。万绳楠是陈寅恪的学生,也是唯一的一个关门弟子。他根据陈寅恪在清华大学开设“魏晋南北朝史研究”的课程笔记整理成书。

    陈寅恪是国学大师,与叶企孙、潘光旦、梅贻琦一起被列为清华大学百年历史上四大哲人,前辈史学四大家。

    他因身出名门,而又学识过人,在清华任教时被称作“公子中的公子,教授中的教授”。能掌握二十多种语言,国学基础深厚,国史精熟,同时又大量吸取西方文化,故其见解,多为国内外学人所推崇。

    研究院主任吴宓评价他是“最为学博识精”,梁启超向人介绍说:“陈先生的学问胜过我。”

    陈寅恪的授课方式也很新奇,他说:“前人讲过的,我不讲;近人讲过的,我不讲;外国人讲过的,我不讲;我自己过去讲过的,也不讲;现在只讲未曾有人讲过的。”因此,陈寅恪的课上学生云集,甚至许多名教授如朱自清、冯友兰、吴宓、北大的德国汉学家钢和泰等都来听他讲课。

    陈寅恪在晚年时患有眼疾,因治疗效果不佳,甚至最后双目失明,但他仍坚持任教于清华园。他的助手黄萱曾感慨地说:“寅师以失明的晚年,不惮辛苦、经之营之,钧稽沉隐,以成此稿,即《柳如是别传》。其坚毅之精神,真有惊天地、泣鬼神的气概。”

    在讲演录中,他从等级性、宗法性、民族性、宗教性四大突出特点进行分析,使政治史和文化史的研究推向深入。

    一个皇上的执政政策,他从分析其出身、崇尚的学派等方面来综合分析,让读者以事物发展的相关性方面综合考虑,拓宽人们对历史的了解。

    比如说,司马氏和曹操两姓的胜败问题,实质上是儒家豪族与非儒家寒族的胜败问题。

    曹操崇尚节俭,帐子烂了可以缝补,宠妃爱妾均不可打扮过于奢靡,这和他的出身有关,他出身于非儒家的寒族,且与阉宦有关,(他的父亲曹嵩是曹腾的养子,祖父曹腾是中常侍,阉宦)他的崇尚与政策即由他的阶级出身决定。

    而司马懿是儒家学派豪族的代表,两个政治观念不一样的人,执政政策也不一样。司马炎当了皇帝以后,奢靡成风,排除异己,分封诸王,为以后“八王之乱”埋下祸端。

    司马懿能从辅佐曹操、曹丕、曹睿、曹芳做到四朝元老,可见其坚忍阴毒之心,在七十三岁垂暮之年,奋力一博,诛灭曹党,为以后子孙称王披荆斩棘。俗话说:“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在策略上,司马懿似乎比曹操还要聪明些。

    陈寅恪对魏晋南北朝史研究最精湛的部分,也是他超越前人的方面在于:一、史料的扩充,如诗文与史实的互证、考古与音韵资料的应用、域外记载的采撷;二、分析方法的改进,即史法的进步。该书虽非陈寅恪原著,但仍较为真实地体现了陈寅恪在魏晋南北朝史方面的研究成果。

    写历史的人,属于记录者;写计策的人,属于智谋者;但能从客观方面深入评价历史的人,是属真正的运筹帷幄。陈寅恪不愧称为最为博学的人。这让我想到清华校长梅贻琦的一句话:“大学之所以被称为大学,不是因为有大楼,而是因为有大师”。

    陈寅恪长期致力于史学研究工作,主旨“在史中求识”。从事物的演化和联系考察历史,探究史料,运用中西结合的考证比较方法,对一些资料穷本溯源,核订确切。并在这个基础上,注意对史实的综合分析,从许多事物的联系中考证出关键所在,用以解决一系列问题,求得历史面目的真相。

    陈寅恪看南朝管制从阶级变动去看,观点很新颖。

    中国的君主专制制度要求集皇权于一身,如何集权,每个时代也都有自己的方式。在南朝中,高门做大官,寒门做小官,君主与贵族争权,在同一系统中,把重权寄予微不足道的小官,这种小官既为重权所寄,渐次变成真宰相大臣。

    比如说中书舍人、中书监、中书令为魏文帝曹丕所置,用以分尚书台之权。舍人在官制当中位居九品,是芝麻大的小官,选自寒人。士族不屑于做此小官。到齐明帝建武时,舍人就成了真宰相,把所谓的“高官”权利架空,有名无权形同虚设。

    在朝廷上,皇帝把将相之权交给制局小司、外监、舍人。地方上,皇帝把刺史之权交给典签,但将相刺史之职均不废,制局监、外监、舍人、典签品级均不提。形成位高者无权、有权者位很低,谁都反不了皇帝的局面,这是南朝皇帝加强君主专制的妙方。

    简而言之,南朝管制名实不符,高官如宰相、领军,有名而无实权;低官如舍人、制局监无名而有重权。到齐明帝时,诏命专出舍人,中书令也等于虚设了,宰相不做宰相事,正官即使大到做了散骑常侍、侍中、左右卫将军、领军,也要兼一个舍人。

    兼差比正官重要,是因为正官无实权,所兼之差才有实权。至于各个系统的人都可以做宰相,在皇帝看来是无关痛痒的,因为宰相本来就有名无实。人多了,反而可受到牵制,对于加强君主专制却有莫大的好处。

    在这本书中,有一位有趣的清官,名叫陶侃。

    他是东晋的一个小县吏,渐升至郡守,平定叛乱之后掌管都督八州诸军事,当官四十多年,忠顺勤谨,雄毅善断,识察纤密,珍时惜物,清廉爱民,广为言传。

    他对自己的要求高到什么程度呢?

    在任广州刺史期间,事务比较清闲,他就把一堆砖早上搬到室外,傍晚又搬回室内。别人问他时,他说:“吾方致力于中原,过尔优逸,恐不堪事,故自劳尔。”

    在所有的历史故事中牵涉的人物很多,能被人记住的,也绝非等闲之辈。读史是与智者对话,而研究历史的陈寅恪,更被评为是比康熙、乾隆更为博学的智者,他的这本讲演录也是一本不可多得的智囊结晶。


    我是润苼,

    坚持读一本好书,写一篇浅文。

    《简写书评》专题,长期有更。

    欢迎您来评论、关注,谢谢。

    【书评016】读《陈寅恪 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书评016】读《陈寅恪 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locd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