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人物心情随笔
挥不去的乡愁,致敬余光中!

挥不去的乡愁,致敬余光中!

作者: 梧桐漫语 | 来源:发表于2017-12-14 19:57 被阅读0次
    挥不去的乡愁,致敬余光中!

          窗外的雨还在下着,冷漠而悲伤,突然刷到新闻,余光中先生去世了,心里顿时很难受,就像一把伞飘摇于风中,终于被扯碎。余光中先生的诗从中学课本,到之后大学的讲堂,都有读过,还特意买过他的诗集,写的酣畅淋漓,至今尤在眼前!喜爱读余光中先生的《乡愁》,不只是因为那一份优雅的畅快,不只是因为那一份来自疆土的飘摇。更多的是从他的文字里看到了一丝惆怅。

          余先生在南京出生,并在这里度过最美好的童年,跟南京这座多难的城市有着解不开的情结。不曾想,竟在南京国家公祭日一天之后就跟我们阴阳两隔。先生晚年鹤发童颜,一幅仙风道骨的模样,其诗歌和散文,仿佛是发自智者的语录。

          余光中,1928年出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永春人。在他幼时的回忆里,父亲总是很忙,担任国民政府海外部职务,长期从事侨务工作。

          母亲孙秀君,江苏武进人,出生在一个书香世家。童年,余光中总是依偎在母亲的怀中,静静地等待迟归的父亲,直至暮色苍茫。

          那时他常被母亲带回常州老家,他有三十多个表兄妹,大伙众星捧月围着他嬉戏。“记得小时候,在江南,秋天拾枫叶,春天养蚕。”

          所以,他的童年过得有声有色,并不孤单寂寞。小时候,在他的记忆背景上,描摹着这样一幅画,“江南烟雨,流水人家”是抹不去的色彩。

          9岁那年冬天,日寇围困南京城,制造了令人发指的南京大屠杀惨案。余家为了躲避战乱,也离开了南京,父亲随政府前往武汉,他和母亲回到常州娘家。随着战局扩大,余光中的静谧童年提前终结,从此过上了流离失所、一生漂泊的日子……

          他的童年既有江南的妩媚,也有血与火的梦靥,影响了他的一生。在他的心中,家国情怀不仅来自于血与火的时代,还来自脚下的乡土和身边的百姓。

          那种每每望月而思乡的惆怅之情。有人说他的文字溢满了朴素而华丽的忧伤,那种介于南国风雪下的一丝坚守,是驰骋于世间的一脉引腔高昂。或许这世间本没有属于光中的希望,那隐匿在三月阴绵中的一份信念,不是“阴晴圆缺”,更不是“绣口一吐,便是半个盛唐”。那是他寂寞的心儿在流放,悲壮的近乎苍凉。

          或许我们已经在安适中淡忘了“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仰望。《夜雨寄北》中李商隐的高呼,仿佛似嘲笑: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为何世人沉溺于一瓢浆水之中,却早已忘记了来时的彷徨。纵然红色的琴弦已断裂,明亮的铜镜已缺损,拖着双鬓斑白,他依旧在回首故乡,到老还是吟唱这乡歌,乡土啊!我那一捧干涸的思想!

          光中先生独自徘徊在台北的乌衣巷,他说:这儿的春寒,比不上海峡那岸的惊蛰。是啊,惊蛰一过,春寒就会加剧的。他终究还是明白,那日从千里之遥的故乡来岛时,带回的那一捧故乡土和这里的土是一样的颜色。

          或许,他真的就希望自己是一张船票,亦或者是一张小小的邮票,我想,那样他就不会孤独了。读他的文章,我总是要惊叹于他的想象,那种敢和太白同争辉的张戾。他总是每晚相约在月下饮酒赏花。他还说:李太白是一个谪仙,每日隐藏在酒壶中,任那长安灯火再过阑珊,天子呼来也不上舟船。或许他足够将自己变成一张小小的邮票,寄给故乡的回忆。

          诚然,那个游子不思念家乡呢?当主持人让他朗诵他的《乡愁》时,我清楚的感受到他双手的颤抖,仿佛他此时拿的不是一首诗,分明是整个故乡了,他那被海风吹枯的双眸里分明是有几滴乡泪的。

          余光中老了,故乡便也是回忆了,可他的心依旧是年轻的。儿时关于故乡的记忆,犹如一根根丝线越拉越长,却总也织不成绫罗。

          当斜阳满地铺洒,回首生于烟雾之中,兀的是山无数,水无数,情无数。多么希望这痴儿不再游离。千百年来,月还是故乡的更加明亮。南国是不同与北国的冷,古时的丁忧虽然生香,但却少了这隔岸的徘徊,光中的忧伤,却乎算是“难舍了”?

          遥想时光流逝,物是人非,辛酸齐集心头,过去的故事还算不算故事,过去的故乡还算不算故乡,恐怕余光中自己心中知晓了。

          谁言“不须浪饮丁都护,世上英雄本无主”。人生在世,得一知己,安于故土,淡泊美之,便是足矣!特撰此文,致敬光中先生。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挥不去的乡愁,致敬余光中!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lrlw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