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继续分享《怪诞行为学2》中聊到的第二个命题。
增加工作的意义能提高人的积极性
著名的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是古典经济学的鼻祖,他他的一系列重大贡献中,不能不提的是“劳动分工”的思想。1776年3月,亚当斯密第一次在《国富论》中提出了劳动分工的观点,并系统全面的阐述了劳动分工对提高生产率和增进国民财富的巨大作用。

从此,人来在提高生产率的研究上日益精进,并且对此设计出许多的激励方案,确有成效。
然而《怪诞行为学2》指出,如果分工过于细致,有可能导致员工看不到自己所负责的这个流程对于整体项目的重要意义,从而出现效率降低的情况。文中提到:
如果企业希望员工们能够发挥更多的潜能,就需要让他们明白工作的意义,要让他们“看见”自己的工作所带来的积极结果。这不仅能让公司的生产力大大提升,还能增强员工的幸福感。
所以,分工固然能提高效率,但有时候分工过于细致的话,会让个人的劳动成为机械性的重复,而使劳动者不能看到全景,也不能更加深入的体会到自己的这部分工作对整体项目的意义在于什么地方。因此,作为非理性的人类,增加工作的意义,能感性上提高工作的积极性。对此,书中以实验数据最为支撑。
【案例】
研究人员将志愿者分成两组,第一组志愿者,他们被要求将一堆零散的积木拼成机器人模型,拼好一个之后就交给工作人员放进抽屉里,随后继续开始拼下一个;第二组志愿者同样也是拼积木,唯一不同的是,他们将机器人模型拼好之后,工作人员会马上把模型拆散成零件交回给他们,而不是放进抽屉里。虽然两组志愿者都有同样的一套奖励规则,或者说,他们只要拼完了同样的次数,就能够获得同样的奖金,但结果显示:第一组志愿者拼完积木的次数要明显高于第二组。
由此可以看出,一旦参与者认为自己的工作“失去了意义”,他们工作的动力就会大大降低,在薪酬规则相同的情况下,他们的表现不如“感觉工作有意义”的参与者。可见,即使工作的“意义”有时很小,也能对积极性产生不可或缺的影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