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正能量燕儿,每天分享正能量。
同事曾向我推荐一本书,石田淳的《从行动开始》。石田淳有“日本研究行为科学管理第一人”的美称,他所主张的“行为科学管理”传达了一个核心观点:排除一切抽象概念及无法预测的因素,将唯一的判断标准定为“行动”。
很多人认为,是否自律要看他的想法够不够美好坚定。按照石田淳的理论,这种说法未必正确。其实,一切结果都离不开行动。脱离行动去谈想法,无疑是天方夜谭。
当我们脑子里冒出一个新想法时,往往会变得十分兴奋,仿佛打了鸡血一样。听到别人说“不读书的人,没有资格谈论人生”,于是热血一冲,打开购书网站连买数本,列读书计划,结果一本书还没读完便将之抛到脑后。
听别人说“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与远方”,立马激情澎湃地想象自己正在大草原上,欣赏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景致;或立于黄山之巅,瞻望云雾缭绕的风光。兴致盎然地连做数个攻略,结果假期到了,却宅在家里刷朋友圈。
这样的事情不胜枚举。大到职业规划,小到早起健身,每当我们冒出一个新想法,都会认真准备,动力十足。谁料没过两天便兴味索然,不了了之。
一个打鸡血的开始,未必是正确的开始,它或许是对自己的不负责任。再好的主意如果没有落实到行动中,最开始自信满满的我们都会成为一个笑话。
所谓的“鸡汤”“鸡血”其实都是“激励”的形象化说法。激励一般来自于外部和内部。前者围绕着外界的所听所见,更具体点儿说就是“看到并想和别人一样优秀”,比如说想在事业上有所建树,变得富有;想成为社交达人、情商高手;想拥有傲人的身材……而内部激励,是指“坚信自己能变成想象中的样子”。
无论是受到外界刺激还是源于内心的动力,若真的想要改变自己,所谓的鸡血只是一个“引子”,若做不到用行动贯穿始终,结局必然是失败。当挫败感接踵而至时,下一次鼓起勇气会变得更难。
梅尔·罗宾斯凭借《5秒法则》成为畅销书作家,但很少有人知道,这之前她是一位做事拖拉、惯常打鸡血、行动力为零的家庭主妇。她半辈子都在“冒出新想法”—“激情澎湃地想象”—“三分钟热度”—“放弃”的恶性循环中度过。
她的生活因此变成一团乱麻。41岁时,梅尔的人生糟糕到了极点。她没有事业,婚姻也亮起红灯,家庭在濒临破产的边缘。为了逃避生活,她终日赖在床上。
有一天,梅尔突然在电视上看到火箭发射的场面。随着屏幕倒数“5、4、3、2、1”,火箭一飞冲天。梅尔突发奇想,默默在心里倒数起来,随后她急速从床上弹起。从那天起,无论梅尔想要做任何事情,都会先在心里默默来一场“5秒倒数”,她因此变成一位行动力达人。
在梅尔看来,人的大脑由“理智脑”和“情绪脑”构成。我们都有类似的体验,每当想要做一件事时,要么止不住地兴奋,沉醉于美好的幻想中;要么产生畏惧、畏难的情绪。
无论是哪一种,都可能对行动力造成损耗。但是,情绪其实很难在5秒之内发挥作用。为了摆脱“情绪脑”的控制,不妨依据本能,快速行动起来。排除万难先去做,而不是停下来思考,不知不觉间你已经度过了最艰难的第一步。剩下的事,就都是水到渠成。
一万次打鸡血都不如一次平平淡淡的坚持,不如一个扎扎实实的行动。或者说,“强打鸡血”不如持续性地“自我造血”。
行动力很容易时高时低,无法保持稳定。到了低谷,不妨给自己来一剂“强心针”。罗永浩曾在一次演讲中说,年轻时每当坚持不下去,就买来一堆成功学的书籍。一本失效了,就换一本,用新的姿势再读一遍,汲取能量,造出新血,刺激行动力,持续收获正向反馈。
光靠打鸡血能撑到几时?行动力才直接决定我们的人生高度。不要让曾经赌咒发誓说过的话,都变成巴掌狠狠打在自己脸上。要努力就去行动,无论结果如何,都无愧于心。就像《悟空传》中的一句经典宣言:“我来过,我爱过,我战斗过,我不后悔。”
谢谢您的阅读,希望对您有有所帮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