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读《回归教学常识》有感

读《回归教学常识》有感

作者: 寒夜Joanna | 来源:发表于2024-03-04 20:57 被阅读0次

今天共读《语文课型与语文教学》最后一个章节《回归教学常识》,即“《对<论语>专题研读之孔子周游列国》一课的几点意见。这堂课的课题是“《论语》专题研读之孔子周游列国”,也是我们都关注的整本书阅读课。罗老师主要讲了几个意见:

一、课堂教学要围绕核心问题进行,要有结构重心。

罗老师说的很有道理,每堂课都有基本的学习任务,这个任务不应太复杂,学习任务必须依据这堂课的教学目标来确定,而且学习任务必须清晰明了,不能含糊。据《<论语>专题研读孔子周游列国》的研读主题,罗老师提出“问题串”,引导学生围绕问题讨论,使教学重点突出,主线明晰。在教学中,我们要“学以致用”,组织教学让学生“学有所成”。

二、教师对教学材料的研究要到位,这是正确地教学的前提。

从《论语》中选出的孔子周游列国的材料繁多,我们只有在理解“要义”的基础之上,再有针对性地选择材料,这样引导学生才能使这堂课灵活自如。据此,罗老师从三个小方面加以分析的:

(一)出游的目的:“行其义也”

孔子出走鲁国的原因,据资料分析,不难。关键是他“出游想去干什么”,孔子的年龄在当时已是“高龄”了,已是“老年人” 了,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行其义也”,也就是“去做正当合理的事”。也正是这一内驱力,企图去实现自己认同的价值,才会有“十四年出游”的实践。

(二)出游的过程:冲突与成长

我们无论做什么事,哪能处处顺心事事如意呢。孔子“周游列国”也是不顺利。“行其义也”是孔子的“初心”,但难以“行其义”,这是孔子的实现困境。文本中“归与!归与!”“已矣乎!”“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这情感强烈的句子,不难体会孔子因失望而想归去的念头,甚至已绝望。这一点,我们不难发现,“在理念与现实的分裂中,孔子内心上痛苦的”,但这位圣人把“冲突”转化为“自身成长的机会”。也就是在与现实的冲突与磨合中,他不断深化和完善自己的思想,使其思想重心“礼”转向“仁”,这一转向,就是孔子内心觉醒的“仁”,也正是这个重大思想飞跃,使孔子成为“真正的哲人”。

个人觉得,孔子思想上的这一转变,就是“改弦更张”。这一点引导学生理解,能让学习迷茫的孩子有一个思想大转弯,该多好!

(三)出游之后的回归

孔子因出游而掌握了更大地域的文化信息,同时,也可见孔子人生中从政治向文化的最后一次转型。出游阶段,孔子属于社会人。出游归鲁,孔子则是一个文化人。在人生最后阶段,孔子通过文化而“入圣”,完成了最终的超越。

在他出游时内心深处的挣扎和心理冲突,以及克服自己内心的困境障碍,“不逼自己一把,就不知道自己有多优秀”。因而,孔子一步步由“社会人”逐渐转变成“文化人”,这是孔子“最华丽的蜕变”,这一步实现了自己的终极目标。

三、研读是学生的事,教师要少讲;拓展资料的提供要有分寸,引入《论语》之外的资料要慎重。

从最初准备了繁多的资料,阅读量已经很大了,教师不宜多讲,留给学生更多的思考和阅读的时间。因此,拓展资料就没必要多,选择要慎重,否则一堂课上岂能负重前行?!罗老师所说的“拓展资料的提供要有分寸”,其一,合理的资料供应是有价值的。其二,要预见到资料提供后各种可能的结果。

当然,我们在教学中也会准备一些资料,据文本需要,应该酌情考虑,斟酌一下,再做出合理的选择。用恰如其分的资料,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复杂的概念,使描述更生动有趣。如此,岂不就是“过犹不及”“画龙点睛”了吗?!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回归教学常识》有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merz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