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腊月是春潮涌动的一条河
文/李惠兰
年终岁末,一场大雪之后,收尾的腊月如期而至,年的脚步也越来越急,如一曲经年传唱的古老的歌谣,吟唱着忙碌、红火和喜悦;如初春温暖的风,一不留神已经遍布了大江南北,千门万户;更似一副巨大的流动的浓墨重彩的水彩画从城市铺展到乡村,延续到乡村的大街小巷……
过了腊八,就是年
乡村的腊月从腊八开始就揭开了年的序幕。至今吃腊八饭喝腊八粥是城里乡村年年都有的风俗。记忆中每年腊八的前一天,父母就开始着手准备了,把做腊八饭的小米,红豆、猪肉,大葱,姜蒜,白菜,豆腐,粉条等配料都准备好,小米红豆淘洗沥净,于腊八的早晨开始熬煮成汤,再与切成丁块的猪肉白菜粉条配合而成,滚烫的开水下了母亲提前手擀的面条,和这些美味的菜汤掺和在一起,一锅热气腾腾,香喷喷的腊八饭就可开吃啦。岁月如风而去,母亲也早已不在,记忆中,一家人围着小方桌坐在热炕头吃腊八饭的温馨画面还常常萦绕在心头。这腊八饭也是有讲究的,吃了腊八饭,人人保平安,家里人人都有份,出门在外的亲人若不能回来,还需给他们留一碗的。过了腊八,距离一家人团聚的日子也就不远了,年的节奏感也越来越强了。
紧锣密鼓,忙过年
过了腊八,村子里的小集市是一天比一天红火起来,忙碌了一年的父老乡亲开始紧锣密鼓的筹办起过年的年货来了,车如流,人如织,四乡八村的百姓忙着赶集,有的把自家产的大葱、红薯、苹果、萝卜、白菜拿到集市上出售,有的大婶大娘凭自己的手艺剪一些窗花、门帘换点小钱,山里的百姓费尽周折在山里钩一些柏树枝也带到集市上出售,这可是个稀罕物,它是大年初一家家户户点牛犊火逢凶化吉的必须物。行走在集市的街头,什么炮仗啦,对联啦,门神啦,糖果啦,糖瓜啦……应有尽有,"好莲菜……"、"新鲜的猪肉"、"新鲜的羊肉哦"……各种叫卖声、喇叭声、汽笛声此起彼伏,炸油糕啦,热锅子啦,菜盒子啦……各种美食诱惑着你,飘散的各种美食的香味不停地刺激着你的味蕾,走过路过一定不要错过,这个时候辛苦了一年的父老乡亲平时省吃俭用,口挪肚攒,他们购置年货时绝不吝啬,当家的妇女们边走边看,讨价还价,回来的时候吃的喝的穿的用的,大包小包满满地往回提,后面跟着的小屁孩,嘴里吃着零食,手里拿着玩的,总是不能空着。这个热闹拥挤的逢集购物潮一直持续到腊月二十八,让整个腊月充满了喧嚣和紧凑的气氛。每年这个时候我们赶腊月二十六就把家里必须的年货基本置办停当。
掸尘祭灶,过小年
年货准备得差不多了,日子也转眼到了腊月二十三过小年的时候。赶腊月二十三家家户户要来个年终大扫除,把房屋打扫得干干净净,清扫尘土,掸去蛛网,擦净门窗,把自家的宅院打扫得焕然一新。我们家也不例外,等一个阳光明媚的好天气扫完房舍,转动着洗衣机,开始清洗床单被罩和换洗的衣物,院里的晾衣绳上花花绿绿的挂的满是,阳光暖暖地照着,上面浸染着阳光的味道。记忆中我们姊妹面很多,那个时候又没有洗衣机,我们兄弟姐妹那么多换洗的旧衣物,还有床上的用品都是母亲亲手用手搓洗的,那些洗干净的衣物里浸润着母亲多少辛勤的汗水。
到了腊月二十三,开始祭灶爷,印象里母亲好像对这些懂得不是太多,也许是自己淡忘了,渐渐的为人妻为人母受公公婆婆的影响,我懂得了每年腊月二十三要祭献灶王爷,这天是灶王爷上天向玉帝汇报一年工作的日子,在祭灶时放上甜甜的糖瓜,让灶王爷吃了在玉帝那里多说好话甜话,以庇护全家安康,灶王爷的两边贴着“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寓意就在于此,它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大显厨艺,备大年
每年过了腊月二十六喜欢美食的我就开始在厨房忙碌开来,把买来的带鱼清洗好切块用盐水浸泡。把五花猪肉、葱、姜、大蒜剁成馅,用鸡蛋淀粉调料配制好,团成肉丸子。把瘦肉切片和上鸡蛋淀粉纤,把豆腐切片上过蒸好待炸,把红薯切块备用……等一切准备工作就绪,就开始打油锅开炸了,一旁的女儿给我做帮手,一边炸一边吃,贪吃的嘴总是不闲着,做完了这一切,把炸好的带鱼、丸子、酥肉等冷却后放到冰箱里储藏,年前就开始慢慢的享用了,或做成大荤菜或是做成火锅,各有各的特色与风味。去年我还专门跟着大厨师学做了一次萝卜泡菜,腌制好的泡菜色香味俱全,储存时间也长,是家人们最喜欢的一道菜。饺子是除夕的必备饭食,赶除夕前我就开始备置各种饺子,猪肉大葱、羊肉胡萝卜,韭菜鸡蛋馅,全家围着桌子一边包饺子一边闲聊,把包好的饺子分批次的冷藏好,除夕的饺子是当天才包的,这种悠闲地慢节奏的生活只有年前的腊月才会享有,因为过了大年,亲戚朋友就开始忙着串门了。
记忆中母亲赶除夕前主要的工作是蒸馒头,炸麻花,那时商店里又没专门出售馒头、麻花的,这两项工作,任务艰巨,工作量大,特别是炸麻花,印象里那可是一件浩大的工作,需要街坊邻居来帮忙,分工合作,有好几个人是专门搓麻花,一个人是专门炸麻花,一天的时光就在烟雾缭绕人声嘈杂的时光中度过。忙了这家忙那家,巷子里到处弥漫着炸麻花的香味,那个物资缺乏的年代,麻花便是那个年月我们最好吃的东西了。至于煮肉那要等除夕的晚上,我一直搞不清为什么每次过年煮肉都要等到除夕,而且又那么晚的时候才开始。后来长大了,母亲才告诉我,煮晚一点,我们就睡着了,可以省一点,不然太早我们就吃得没多少了。可是为了这顿肉,我们往往是熬啊熬,死活不肯睡。闻着扑鼻的肉香味,心里想着,要是天天都能过年该有多好啊。时过境迁,物是人非,生活水准日益提升的今天,大鱼大肉早已不是这个时代孩子们的期盼,那种渴望吃肉的年代已经成为一种记忆深处美好的回忆了。
心潮澎湃,回家过年
腊月是一条亲情涌动的河,等到年三十,家里的一切准备就绪,有多少慈祥的父母做好了美味的佳肴,眼巴巴地等着远方的儿女回家来;有多少留守的儿童,在期盼着城里打工的父母回家过年;又有多少持家的妻子盼望着打工的丈夫早点回家。于是乎动车站、火车站、公交车站人潮涌动,车流如织,再远再累也要回家和亲人团聚,团聚便成了冬日腊月亲人心中最美好的期盼!回来了,儿子回来了,爸爸回来了,妈妈回来了,丈夫回来了……团聚的幸福挂在了每个人的眉梢,搁浅在面带笑意的脸庞,除夕便成了一年中最美的团聚!大家忙碌着贴春联,吃完年夜饭,最为高兴的要数孩子们了,放烟花爆竹,拿压岁钱守岁是他们最为乐意的事情!晚上阖家团圆看联欢,发个微信送祝福,玩着手机抢红包,等待着新年钟声的响起,等待着迎春的烟花炮竹响彻夜空的那一刻……
腊月是春潮涌动的一条河,渡过去,那里便有祥和、灿烂过年的春光。腊月是一幅沉淀着乡土气息的风俗画,它踏歌而来,氤氲着新春温暖的情调,荡漾着新年幸福的喜悦。

作者简介:
李惠兰,皇甫中学历史教师。热爱阅读,坚持写作,有散文、诗歌等散见于报刊、杂志和微信平台。岁月无痕而过,善于用静美的文字,捕捉生活中精彩的细节,分享平淡而充实的人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