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中午在写英语的某个单词时,不自觉的联想到宽容这个词。这一瞬间的灵感还是记录下来比较好,无论是否是成熟的想法。
是啊,我们常常说要做到宽容,可有那么容易吗?也常常提到感同身受这个词,可遇到事情时真的是感同身受吗?规劝别人时,貌似正确的道理被我们拿出来用,每个人浑身都散发着圣人般的光芒,可的的确确有些时候,他们俩就只是被我们当做借口,却无实质性含义。准确来讲,不是我们不想赋予含义,而是能力有限,修行不够。
一句广为流传的鸡汤名言:“身体和灵魂必须有一个在路上。”我想真正做到宽容也该如此。
身体在路上,即用脚步丈量世界。我们习惯于待在安逸的小角落,像井底之蛙般虽仰望着外面,殊不知早已被局限。勇敢的跳出去,探索未知的远方才是我们应有的追求。行走在路上,看过人世间的百态,尝过那些不为人知的酸甜苦辣,经历过各种奇妙的故事,宽容的种子才会在心里慢慢地生根发芽。因为你不只看到了幸福,那么多不幸带给你的震撼远大过于相似的幸福,而往往需要我们宽容的都是不幸的事件,如果修行较高,便可以无限接近感同身受的轨迹。在随脚步踏向远方的过程中,我们的心也在逐渐变大,能够接纳、容忍许多,这便是宽容。
灵魂在路上,即用心灵拷问世界。不是所有人都有时间、精力去旅行,且探索世界也不只这一种途径,看书可否?透过他人看世界,当然一定要有选择,符合自身的品味,而不能奉行拿来主义。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古人对于读书这件事情研究的很透彻,存留下来的至理名言也都在教导我们要读书。书中的文字是他人丈量世界的结果,无论基于何种形式的加工,这不失为一种间接快速的了解世界的办法。修行不能只靠自身悟,尤其对于悟性慢人来说,适时借助工具向他人学习未尝不可。我们需要学习的东西有很多,比如为人处事、待人接物,再比如高尚的品格,宽容的态度,不过这只是其中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转化为实践。理论就像空洞的文字,及时转化为实践中的探索才能赋予其深刻的含义。所以归根结底,如果灵魂先行一步,身体也要跟上,否则便是不完整的,徒劳无益。
宽容是我们修行的一部分,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真正做到宽容,不是表面上的假装,不是道理的束缚,是发自内心的体谅。宽容过后,心里阳光明媚,依旧敞亮。到头来发现,这不断堆叠起来的宽容感一点也不厚重,不是施加压力,是真正的给内心减负。
生活的学问看不到边际,我们每个人都是生活的修行者,修行得好与坏决定了生活的品质。任何人都没有资格去评头论足,因为不存在所谓相同的路径,只是在各自探索罢了。

(图片来自花瓣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