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亮在中国文化里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带有“月”字的诗句灿若繁星!大诗人李白的《静夜思》中月亮出现了两次,“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想来他一定常常和月亮作伴,不然怎会写出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这样的诗句?李白也常有赏月的心情,比如“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在他的笔下,月亮是这么美好,带给人宁静、明亮的心境。杜甫也曾在月夜思念自己的故乡,从而写下“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的诗句。月光带给人的美好还可以从下面这些诗句中窥见一斑,唐代诗人王维写道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宋代的晏几道写道,“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苏轼写道,“新月如佳人,出海初弄色。”后来又写出人生的千古绝唱,“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把人生的得意和失意诉诸笔端,也把人生的豪迈和无奈描写到极致,最后许下最美好的祝愿“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看来月亮总是带给古人无限遐想: 有的喜悦,有的悲伤,有的快意,有的凄凉……。总之,人们对月亮的感情是复杂的。这也难怪,太阳落山后的夜晚,就只剩下月的陪伴了!它很像一个善解人意的情人呢!你可以对月祈祷,也可以倾吐心事!在月圆之夜,人们常希望人生也能如圆月般圆满美好!月色如钩的夜晚则心生感慨,思绪万千。所以,李煜写下了“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不难看出,月亮和古代文人的内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当他们抬头仰望夜空,就看见月亮映入眼帘,他们的观察细致入微,从月亮的形状到月亮的颜色,再到月亮的光芒,他们从不同侧面展开自己大胆的想象和联系,为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在中国还流传着各种关于月亮的传说,最有代表性的莫过于嫦娥奔月了,可谓家喻户晓。据说在远古时期,后羿射下了天上的九个太阳,得到了一颗由西王母奖励的仙丹,吃了这颗仙丹便可长生不老。但他舍不得离开自己的妻子嫦娥,于是把仙丹交给妻子保管。后来,他的徒弟逢蒙知道了仙丹的事,趁后羿不在家的时候,拿着刀剑逼迫嫦娥交出仙药。嫦娥不得已吞下了这颗仙药,然后飘然升空,最后飞向月亮,从此与后羿天上地下,无法相见,夫妻分离,不得团圆。有一天晚上,后羿看到月亮又大又圆,又默默思念起自己的妻子。这也就是中秋节赏月、团圆习俗的由来。
在西方文化中,也有一部和月亮有关的作品值得一提!那就是英国作家毛姆的《月亮与六便士》,在这部作品当中,月亮代表了人们内心的向往和理想,六便士则代表了残酷的现实生活。每天当你忙忙碌碌的为了生计而劳劳碌奔波的时候,你可曾有闲暇抬头仰望天空,看一看月亮,想一想自己年少时最初的梦想。现实和理想的距离总是那么遥远,让人既疲惫又痛苦。
看来,不管在中国文化还是西方文化中,花好月圆都只是人们内心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像有情人终成眷属一样是内心美好的期待而已!可是,在世俗生活中,并不容易实现,因为人性本身是贪婪和不知足的!
现代社会,夜晚几乎灯火通明,人们对月亮早已麻木了,甚至忘记了月亮的存在。只是在某个夜晚,月亮仿佛一下子成了人们关注的焦点,因为月食和其他月亮奇观。毕竟,现代科技已经揭示了月球的真相: 冰冷、荒凉、遥不可及!其实,在我心里,我宁可这个真相不被揭露。这样,想象的东西在人们心中还可保留一份美好,现在,人们看到了残酷的真相。人们的内心一下子失落了,茫然了。
最后,我还是想说: 愿人间月长圆,人长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