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孩子厌学的原因多种多样,例如智力因素、学习方法问题、教学方式的适应问题。
但对家长来说,更重要的是你如何在孩子学业遇到困难时,有智慧地帮到孩子,而不是徒增更大的恐惧,最终演变成持久的心理困扰。
孩子如果在学习上长期遇到困难,父母没能帮助他在某个学习环节上有所突破,或者不能发现孩子其他方面的强项,或者没能让孩子感受到父母对他这个人的接纳,孩子的恐惧会变成一种深度抑郁,无助、无力的感觉。
对于发生的任何不好的事情,他都会觉得一定是自己的问题导致的(所谓自我指向),觉得自己整个人都有问题、一无是处(全面指向),觉得自己的这种差会持续终身(长期指向),并且很难改变。
这就是心理学上所说的习得性无助。
这是一个非常可怕的心结,一旦形成,会成为一个潜在的隐患,当成长过程中遇到诸如考试失败、失恋、人际冲突时被再次诱发,被自己困住,无法突破。有很多在初高中,甚至大学发生的厌学情况,就和这种内在心结有密切的关联。
曾经有一位令人钦佩的母亲,她的孩子在一年级时就有比较明显的多动。
她想了很多办法,来确保孩子在学校中不因为多动症状而产生过多的压抑和自卑。例如,她和校方艰难谈判,争取了校长特许的自由行动令牌。上课时,如果这个孩子坐不住,他就朝老师举起令牌,就可以出去走走。
令牌传递了一种接纳的信息。这个孩子因为被接纳,保护住了脆弱的自信。成绩虽然一直磕磕绊绊,对自己的信心却一直不减,数学还特别好。
这位妈妈的适时适当的帮助,避免了孩子陷入习得性无助从而导致厌学的后果。
武老师将厌学定义为:孩子学习遇到困难之后,家长没有能力帮助孩子克服困难,导致孩子没有信心继续有效接受学校教育。
所以解决厌学问题,也要从家长入手。
(根据 武志红心理 整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