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看周星驰《唐伯虎点秋香》有个片段,周星驰扮演的唐伯虎和另外一个人“比惨”进华府,结果另一个人一棒把自己打死了---他最惨,他赢了,他也输了。这个情境里,他们都用“惨”作为一种竞争手段,而在生活中,“惨”有时也是一种保护机制。
有些场合,你会听到有人会这么讲:我真没钱啊, 我老了啊, 我没经验, 我不行,我比你可差远了...
当然,自己也会把自己扮演的很累、很苦、郁闷,甚至情绪很差,都是一种保护性质的防卫反应。
意思是说,我很惨,别欺负我。在家里人和外人其实都是有这样的表现,和父母、老公(婆)、孩子表现软弱时候是求关心,在外面呢?展示弱小和脆弱也是为了融入与合作,担心成为“出头鸟”。
无论是想要韬光养晦还是自谦,有的时候就是一种生存和竞争策略,有时也分的没那么清楚,大方向上应该属于逃避和退缩的状态,或者像是很多动物表现的假死,蟑螂和屎壳郎以及鸡鸭鹅的这种现象都很常见。
知道了原理对我们自己有什么帮助呢?
不妨顺着这样的惯性去想一下,我一直装作很惨,只要有人的地方就这样,我们故意沮丧、郁闷、不开心、不如意....这样别人可能会可怜你或者同情你甚至同理心你(他都这样了我们别欺负她/他了,或者我们让着她/他点吧),问题在于根据“具身认知”理论,我们会认同自己的反应,久而久之,如果渗透进入潜意识,我们还会正向思考和绽放吗?我们真的想给周围人(特别是家人、朋友)这样的印象吗?我们想变成“很惨”的人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