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发生了三个例子,都多少跟食物模型有关。
孩子A3岁,特别机灵,学习能力强,对人的关注比较弱。他在玩食物模型时,会把模型一一摆放好,不断的自主命名和翻看,也会舔模型,尤其是他最喜欢的冰淇淋模型。引导下也可以配合和自主给娃娃喂食食物模型。
孩子B5岁,对老师的关注很好,学习积极性很强,但是输入和输出较慢些。他精细不好,又容易兴奋,手上的力度较难把控。他看到模型很激动,轻易就可以把模型掰裂。他会舔模式,也会把模型放进嘴里又拿出来,甚至把汉堡模型上的仿真芝麻扣下来吃进嘴里。他还会闻这些模型的香味。
孩子C4岁,思维动作都很缓慢,语音语调问题明显,很容易走神。他玩的是香香的橡皮泥,舔它,甚至放进嘴里。当老师跟他玩假装吃橡皮泥做的食物时,他看起来真的想去咬。但是面对水果模型,在老师“假装吃”的指令下,表现是正确的。
以上三个孩子真的分不清那些食物模型的真假吗?
《儿童心理学》中有一部分讲了婴儿可以区分生物和非生物种类。“和动作有关的所有物理线索都显示了某个东西是否有主体性。婴儿在发展的早期就能发觉这些线索”“运动的类型是区分生物和人造物的一条重要线索”“婴儿可以区分自然物和人造物”。
当我看到这部分的时候,最先想到的是,我们的孩子也是可以自然而然的分清真小狗和小狗娃娃,甚至电动小狗的。比如上面那位3岁的孩子,当电动小狗发出声音时或走动时,孩子会害怕,但是当开关关掉,小狗还是那个小狗,孩子却很喜欢搂着它。
再联想跟食物模型有关的例子,如果孩子分不清真假,早吃了那些模型了,毕竟面对真的食物时他们可等不及先玩一会儿。
既然知道是假的,那为什么还要去舔,甚至放进嘴里?都不过是他们的探索方式而已。但是为什么不同年龄的孩子会有一样的探索方式。
我们的孩子无论能力如何,心智往往比实际年龄低。相应的,他们所表现出来的探索方式也往往跟年龄不相匹配。除了自身神经发育障碍导致的发育迟缓之外,他们当中的大多数都在压抑的环境中长大。这种压抑不是指打骂打压孩子,而是指在成年人的期望中,孩子没法做真正的自己。能力是在教育中提升了,但是心智并没有跟着一起成长。所以3岁、4岁、5岁的孩子也许都处于同一心智水平,使用同样的探索方式。
普通孩子从婴儿期开始就在不断的往外探索。从躺着到爬行再到独立行走,普通孩子的探索范围越来越广,探索的东西越来越多也越来越复杂。这个探索的过程让孩子了解了新的东西,也与客观世界产生很多碰撞,再匹配上父母及时的辅助和认知输入,孩子就必然会掌握丰富的知识和技能。然而这个过程中更重要的是体验。每一次体验,孩子都会有相应的情绪感受。这些情绪感受与认知思维相匹配,心智自然成长。
孩子的玩就是探索,我们的孩子中有太多人不会玩游戏,不会玩玩具。他们从小被发现与众不同之后,就风雨兼程的开始干预,每天由父母带着不遗余力的学习各项技能。当孩子长大到快上幼儿园上小学时,各项技能提高得差不多时,家长正摩拳擦掌要把孩子送入学校时,才发现原来普通孩子不仅会各项技能,还很会玩。自己的孩子却完全不知道怎么玩,融合不了。
接受并尊重一个孩子的真实心智水平,去了解和包容他的探索方式和游戏水平,我们只要在旁边及时的提供辅助和认知输入就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