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哲学之光哲学馆
《心富论》第六章: 个人情感需求与供给

《心富论》第六章: 个人情感需求与供给

作者: 晧灵格勒 | 来源:发表于2020-05-20 18:04 被阅读0次

    第六章: 个人情感需求与供给

    人具有欲望,除了生理上基本需要外,人还有以生理需要作为基础、更高层次的心理需要。人对情感存在需要,而情感本身无限的品种和来源,决定了人内心情感需求复杂的一面,例如今天你需要事业的满足感,明天你又需要别种事物所带来的满足感。然而,什么因素决定了我们对情感需求和情况呢? 首先,我们要知道情感内有什么东西缔造了它和心灵的互动关系,以及情感服从于什么机制下,再逐渐了解影响情感需求的因素。


    6.1 价值机制

      在我们心灵中,价值是各心灵参与者即一切想法相互之间联系和传递心灵信息的机制,这种价值机制将使心灵资源得到有效率的配置和分配。所谓价值机制是指在动机竞争过程中,与情感需求和供给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心灵价值的形成和运行机制。在这样的机制中,一项情感内含的价值,如获得它所付出的思考量和动机量、该情感的稀少程度,以及满足我们心灵需要的能力,都会被用作决定我们对该情感的需求和供给情况,通过这样相互制约的心灵关系,造就了该种情感在我们心灵中的表现。所以,我们能否感受到一项情感所给我们的价值,直接决定了该情感的最终供需表现。

      价值按对象划分,可分为情感需求者的所需价值、情感生产者的动机价值等等。想法若要分得情感,便要化作回忆和期望,以唤发定量动机给意念作为交换,但这意味着这同样的想法放弃了分到别种情感的机会,这种放弃便是我们所需价值水平。例如男人有些想法,因把事业成功的经历化作了回忆,被分配了事业满足感,并作为事业满足感的动机提供者,但这些想法并不能分配到家庭温暖感,因为这是获得事业满足感的代价,也就是相应所需价值水平。

    价值机制能解决心灵生产什么情感、生产多少情感;如何生产情感;为谁生产情感这三大基本问题。

    我们内心中拥有动机,但要让心中想法决定生产什么情感,必须以内心情感市场为导向,即以情感供求状况为导向。而情感市场供求状况,又必须看情感价值变动情况。情感生产者决定生产什么,生产多少,是以情感价值信号为根据作出决策的。

    在生命中,我们对特定情感的需要情况和程度,决定了该情感的最终价值。我们以来自事业的满足感和来自生活品味的满足感这两项情感为例,如果一个人内心认为事业满足感更具价值,表示我们内心对事业满足感有较强烈的欲望,那么,我们的想法便会偏向决定从事事业满足感的生产,我们投入的动机量也相对地较多,事业满足感所占的心灵资源也会相对于生活品味的满足感有较高的比例。由此可见,价值机制决定了我们情感生产目标和需求情况,解决了生产什么情感、生产多少情感的问题。

    当想法决定了生产什么情感和生产多少情感的问题后,就必须解决如何生产情感的问题,也就是如何有效配置心理资源问题。是多用思考劳动力去引入更多想法,还是多用不变动机去取得情感;是用普通易得的物质剌激去进行生产,还是用稀缺难取的物质剌激去进行生产,关键是要看这些资源成本价值是高还是低。如果使用动机比使用思考力成本较低,即取得相应动机较为容易,那么,该种情感生产的方式中,就会更依赖于动机多于想法去取得情感。具有动机的想法在决定如何生产问题时,必须通过成本价值核算,选择成本最低的方案进行生产,取得所需情感和最多的额外动机。

    人们都想过一个有意义的时光,于是,人们可能都会追求不同种类的情感来实践这个目标。我们现有的想法和相应的动机量,决定了我们的情感生产组合。例如,如果我们本身较易取得来自事业的刺激,如工作任务简单等,那么,想法便会决定以较低成本代价的生产方式进行生产,我们将投入较少思考力,然后我们会采用相对地较依赖于由事业实物所给予动机和刺激的生产方式,来获得情感。                                              

    最终,情感和动机都会根据价值机制来进行分配到各具有价值的心灵参与者,解决为谁生产问题。情感价值和动机价值的变动,将决定情感和动机的分配结构,使情感和动机分配到合适的想法。情感分配中,假设某情感生产后只作一种消耗品去处理。那么,情感因为价值机制的缘故,不会分配到其他不能提供价值的想法中,而往往会自然地被分到那些将情感以回忆方式存储的想法中。因为那些情感只有被想法用回忆方式去占有,想法才可以回以动机作为价值,是一众想法为占有情感而对意念卖方的一种支付和回报,回馈给生产情感的意念。情感的所需价值高低,决定了有多少想法和回忆占有了这部份的情感。所需价值越高,即付出较多心灵资源才可获得的,即我们较难获得情感,便越少想法回忆获得这种情感;所需价值越低,即较易获得情感,便越多想法回忆所能得到。


     6.2 情感需求定律

    一个人对某种情感的需求情况可否形象化地表达出来? 诚然,如果情感可以被我们所能估算和计量,我们会对我们的心灵有更多的认识,也有助我们去安排我们的人生,经营着我们的心灵。

    一种情感的需求是指一个人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所需价值水平愿意而且能够追求该种情感的时数。情感需求显示了随着所需价值水平升降而其它因素不变的情况下(ceteris paribus),一个人在一定时期内所愿意追求和拥有某种情感的时数。在某一所需价值水平下,一个人愿意追求某种情感的总时数称为情感需求量。在不同所需价值水平下,情感需求量会不同,所以,情感的需求也就是其情感所需价值与其情感需求量的关系。

    情感需求定律(law of feelings demand),是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某种情感的需求量与所需价值成反方向变化,即情感的所需价值越低,需求量越大;情感的所需价值越高,需求量越小。例如,如果你能轻易得到家人给你所需要的爱,你便会更愿意去追求他们给你更多爱意,不过,如果你家人对你的要求相当严格,他们的尊重和爱便变得没有那么容易获得,这个情况会使获取家人爱意的所需价值提高了,那么,我们会倾向减少对家人爱意的欲求,此情感需求量便变小。


    6.3 情感需求曲线

    为了检验情感需求定律,我们会利用表列和图表去检验。

    一个人对某种情感的需求,是一个表列概念。情感需求表(feelings demand schedule) 是一种以表列方式去表示一个人在一定时间、不同所需价值水平上对某一种情感愿意并能够获得的各种数量和组合,从而表达了情感所需价值水平与情感需求量之间关系。我们先假设一个某人只需要家人温暖感以及朋友温暖感这两种情感,以方便进行分析。

      图6.3.1给出了某人在不同的所需价值下想获得的朋友温暖感的份量.表达了情感所需价值水平与情感需求量之间关系。图表说明了情感需求定律的存在,因此,根据图表中的内容,我们试图把纵轴代表为朋友温暖感的所需价值,而横轴代表对朋友温暖感的需求量。由此,我们便能把所需价值水平与需求量联系在一起,形成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

      值得注意,所需价值水平除了用程度来表示外,也可以用相对价值来表示,让某种情感的所需价值能更具体地表示出来。所谓情感的相对价值是指某种情感以另一种情感来表示的所需价值水平,一般而言,某种情感以另一种情感来表示的机会成本便是它的相对价值,情感的机会成本,一般可指获得情感的所需的思考力、动机的其他用途、时间等等。例如,某人对朋友温暖感的所需价值水平,可以兑换成在同等价值水平下相应可得的家人温暖感的时数。如在朋友温暖感位于高的所需价值水平下,这意味着朋友温暖感的内含价值较高,可兑换成更多的家人温暖感;如在朋友温暖感位于低的所需价值水平下,这意味着朋友温暖感的内含价值较低,只可换成相对较少的家人温暖感。

      心灵对某种情感的需求是我们一众想法对该种情感的需求内容之总和。


    6.4 情感需求的变动

    情感需求变动是指由非价值水平因素所引起的情感需求量的变化。也就是说,这种变动是指在情感本身的所需价值水平不变时,由其他因素变动而引起的情感需求量变化。

    这种变化体现为情感需求曲线位置的移动。情感需求的变动则表现为情感需求曲线的移动,一般而言,如果情感需求曲线因情感本身所需价值水平以外的因素而向上方移动,则称情感需求增加;反之,如果情感需求曲线向左下方移动,则称情感减少。

    情感需求量的变动不一定等同于情感需求的变动。情感需求量的变动是指在其它条件不变下,单纯由情感所需价值水平的变动而引起的情感需求量变化。需求量变动表现在需求曲线上就是价格与需求量的组合沿着同一条需求曲线移动。一般来说,一种情感的所需价值越高,该情感的需求量就会越小,相反,所需价值越高,需求量就会越大。下图6.3.2显示了情感需求量变动的情形。


    6.5 情感需求变动的因素

    情感需求变动是由非价值水平因素所引起的。一种情感的需求可由许多种非价值水平因素共同决定的,其中主要的因素有:一个人内心的动机量、相似情感的所需价值、个人心理偏好、我们对该情感的价值预期等。它们各自对情感的需求量的影响如下:

    1.     相似情感的所需价值水平

    当一种情感本身的所需价值保持不变,而与它相关的其他情感的所需价值发生变化时,那这种情情感本身的需求量也会发生变化。

    一般而言,我们的情感与其相似情感存在着两种关系。第一种为替代品关系(Substitute),第二种为互补品(Complements)

    在替代品中,当某种情感与其相似情感存在着替代品关系时,那么,这两种情感便存在相互竞争的需求关系。也就是说,当一种情感的所需价值增加时,这种情感的需求量会下降,但相应地会增加其相似情感的需求,反之,当一种情感的所需价值下降时,这种情感的需求量会上升,但相应地会使其相似情感的需求下降。某两种情感之所以存在着替代品关系,是因为即使它们种类不同,但它们本质上的相同可以为我们满足同一的心理需要,在这个同一的用途上,它们便因而互相替代。

    现实生活中,在其他条件不变的前提下,当朋友带来的温暖感所需价值不变而家庭温暖感所需价值上升,如因我们跟家人关系不和等原因时,我们会自然地倾向增加对朋友温暖感的需求,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当我们跟家人关系变差时,我们会乐意找朋友倾诉和开解的原因,是因为我们通过相似情感的代替,满足了我们对温暖感的欲望需求。以上的事例我们都可以用需求图来表示:

    在互补品中,当某种情感与其他情感存在着互补品关系时,那么,这两种情感之间存在着某种需要互存的关系,即一种情感的满足必须与另一种情感的满足互相配套才能共同满足某人的某种心理需要。一般而言,如果某种具互补性质的情感的所需价值上升,根据情感需求定律,这将会使互补性情感的需求量下降,再导致相关情感的需求下降。相反,如果某种具互补性质的情感的所需价值下降,根据情感需求定律,这将会使互补性情感的需求量上升,再导致相关情感的需求上升。

    在中国各地,想通过组织自己家庭来获得家庭温暖感,一般都要有一个舒适安全的居所作为前提。也就是说,家庭温暖感与居住的舒适感存在着互补关系,家庭温暖感的满足必须与居住舒适感的满足在互相配套下才能共同满足人对温暖感的心理需要。所以,当居住舒适感的所需价值上升时,例如在高房价和生活支出的生活环境下,根据情感需求定律,这将会使居住舒适感的需求量减少,再导致对家庭这种温暖感的需求下降, 避免组织家庭。这就解释了现代人只有恋爱但晚婚甚至不婚的社会现象成因,以及”贫贱夫妻百事哀”(家庭温暖感短缺)的情形存在。同样,这个现象也可以用需求图来表示。

    2.     一个人的动机总量

    对于大多数情感来说,当一众想法因频繁的回忆和期望活动中,所能提供的动机水平增加.就会增加对情感的需求,相反,当一个人所能提供的动机水平减少时,就会减少对情感的需求。

    情感根据需求量与动机回报即动机水平变化的不同反应进行分类,可分为正常情感与次等情感两种。当我们动机增加时,那种需求量随动机增加而增加的情感,称为正常情感; 当我们动机增加时,那种需求量随动机增加而减少的情感,称为次等情感。正常情感与次等情感的选择是根据个人心理偏好而定的。

    例如,大部份人在年幼的时候的心理渴求没有成人般复杂,使他们的动机水平相对较低,家人温暖感对他而言是种正常情感。但当他们长大至青年,心理的需要逐渐多元化,各类动机涌现,他们可能往往更追求新鲜感和朋友关怀甚于家人温暖感,所以,由于动机的增加反令家人温暖感需求量下降,家人温暖感此时对于青年来说便是一种次等情感,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年轻人都有叛逆的现象了。不过,每一个人如何判定情感的档次则是根据个人心理偏好而因人异同的,有些人长大以后觉得家庭温暖感是真诚的,而觉得外人是虚伪伪善的,所以当他们心中动机和意欲上升时,他们会选择投放动机于多陪伴家人而谢绝多余的社交应酬。如以往一样,这个事例可以用情感需求图去表示。

    3.    想法数量与结构的变动  

    一般来说,想法数量的增加会对大部份情感的需求增加,想法数量减少会对情感情欲的需求减少。我们先前提及,众多想法本身就成为精神财富的第一个创造性因素,各类想法中所提出的需要构成了我们整体的欲望,由于心灵对某种情感的需求是我们一众想法对该种情感的需求内容之总和,因此,如果我们那些关于某种情感的想法数量增加的话,这便意味着我们对该种情感的需求也在增加。

    现实生活中,如果我们的生活态度是积极的,对生活中种种事物都感兴趣的话,那么,我们会对自己的生活充满着和涌现着各种想法,自然地,每个想法的内容背后都代表着各种情感需要,并通过我们每天的生活经历为方法去实践和满足情感需要,所以,当想法数量增加时,想法背后的各种情感需求也在增加。

    另外,不同种类想法之间的数量结构和比例的变动影响情感总需求的构成成份,从而影响对某些情感的需求。这是由于想法的数量结构变动意味着对情感需求内容之总和的变动,也就是说,我们的情感需求将因想法的数量结构变动而向其倾斜。

    我们现在假设,某人对他所需情感都有着均等的需要,如果此时他想起家人给他温暖的支持,令他心存感激,充满动机。因此,那些报答父母养育之恩的想法便会涌现并占有相关的动机,这些想法因而逐步调整整个人的想法结构比例,使他对报答父母带来的意义感的需求增加,呼声高胀。所以,由于这些想法因而逐步调整整个人的想法结构比例,这个人便可能减少加班,减少对其他情感的需求,多陪伴家人去了。反之,如果此时他想起的是公司曾经对他的提拔赏识,他对报答公司的责任感的需求增加,他便自然提出加班要求了。然而,在现实世界中,各种情感需求相互地影响着我们心灵,我们自然会根据自己心中的想法分布来安排自己。


    6.5情感供给定律

    某种情感的供给情况是怎样地表现出来? 如果我们生产和拥有情感的情况能被估算和计量,我们会知道更多我们心灵的能力,去最大限度追求和满足我们的意欲。

    一种情感的供给是指一个人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所需价值水平下所能产生或感受到该情感存在的时数。情感供给显示了随着所需价值水平升降而其它因素不变的情况下(ceteris paribus),一个人的心灵在一定时期内所愿意和能够产生出某种情感的时数。在某一所需价值水平下,一个人所愿意和产生出某种情感的总时数称为情感供给量。在不同所需价值水平下,情感供给量会不同,所以,情感的供给也就是说所需价值与情感供给量的关系。

    情感供给规律(law of feelings supply) 是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某种情感的供给与情感所需价值成正面方向变化,即情感所需价值越低,给出的动机的偏少,使情感供给越小;情感所需价值越高,给出的动机较多,使情感供给越大。

    例如,如果家人给你所需要的爱,越来能够满足你对温暖感的需求,即家人温暖感所能满足你心理需要的能力得到提高,那么,家人温暖感的所需价值便因温暖感需求的上涨而得以提升,我们也因而有由欲望给出更多的动机,更竭力地去产生和营造家人温暖感,所以,当某种情感的所需价值得到提升,如受我们欲望所追捧,给出的动机较多,我们自然希望能产生更多情感。不过,如果你家人并不了解你的个性,他们的爱难以满足你对温暖感中的具体内容要求,例如他们只给你物质上的支持,而忽略你重视的精神交流,家人温暖感的所需价值会因家人温暖感的需求下降而相对变低,给出的动机的偏少,使情感供给越小,因而使我们感受到家人温暖感相对比前面的少。可见,某种情感的所需价值的下降,会使我们的心灵自动减少该种情感的生成和出现。


    6.6 情感供给曲线

    为了检验情感供给定律,我们可以用表列和图表去检验。

    一个人对某种情感的供给,是一个表列概念。情感供给表(feelings supply schedule) 是一种以表列方式去表示一个人在一定时间、不同价值水平上对某一种情感所能产生或感受到该情感存在的各种数量和组合,从而表达了情感本身价值水平与情感供给量之间关系。我们先假设一个某人能产生和感受到家人温暖感以及朋友温暖感这两种情感,以方便进行分析。

      图6.6.1给出了某人在不同的情感价值下能够感受到的朋友温暖感的份量.表达了情感的价值水平与情感供给量之间关系。图表说明了情感供给定律的存在,因此,根据图表中的内容,我们试图把纵轴代表为朋友温暖感的内含价值,而横轴代表对朋友温暖感的供给量。由此,我们便能把价值水平与供给量联系在一起,形成一条向右上方倾斜的曲线。

    我们前面曾经提及情感被想法用回忆方式去占有,想法才可以因而以此提供动机作为价值,是一众想法为占有情感而对意念卖方的一种支付,回馈给生产情感的意念。所以,当我们得到某种情感时,如果想法能够并愿意滋生出越多动机去交换取得情感,即较能付出更多心灵资源的话,便意味着该种情感的价值处于较高位置,我们的心灵也会因为动机的增加更积极地产生出更多这种情感。


    6.7 情感供给的变动

    情感供给变动是指由非价值水平因素所引起的情感供给量的变化。也就是说,这种变动是指在情感本身的价值水平不变时,由其他因素变动而引起的情感供给量变化。

    这种变化体现为情感供给曲线位置的移动。情感供给的变动则表现为情感供给曲线的移动,一般而言,如果情感需求曲线因情感本身价值水平以外的因素而向上方移动,则称情感供给增加;反之,如果情感供给曲线向左下方移动,则称情感供给减少。


    6.8情感供给变动的因素

    情感供给变动是由非价值水平因素所引起的。一种情感的供给可由许多种非价值水平因素共同决定的,其中主要的因素有:情感生产资源的所需价值水平、投入动机的规模和相关情感供给的想法数量、人性性格和思维定势的影响等。它们各自对情感的需求量的影响如下:

    1.    情感生产资源的所需价值水平

      一种情感的供给情况与产生这种情感所用的资源的所需价值水平呈反方向关系。具有动机的意念决定了情感的供给情况和供给量,如果那些相关的情感生产资源的所需价值水平上升的话,那么,那些我们只能产生出同种同量情感的所需动机量便相对地较变多,也意味着我们产生出这种情感所需的成本要求较高。由于成本增加的关系,令这种情感对投入动机量的回报率变低,具有动机的意念便对该种情感产生的意欲减少,最终减少该种情感的供给。

      这个现象在我们生活中相当常见。正所谓:”男追女,隔座山”,女方总是给男方一连串的考验,是检验男方的心志。男方心中充满动机,想获得女方带来的亲密感,然而,如果这种情感生产资源的所需价值水平上升,例如女方对男方的要求较高或拒绝男方的约会邀情,这无疑使男方若果想通过约会谈情的有形剌激去在他内心产生亲密感的成本大幅提升,即男方若要产生出同种同量的亲密感,他的意念必须调动出更强烈的动机去投入这次的情感生产活动才能取得,例如男方可能需要作出更多行动和付出心思去感动女方。但是,由于成本增加的关系,男方会意识到这种亲密感对投入动机量的回报率变低,具有动机的意念便对这种亲密感产生的意欲减少,最终可能理性地减少这种亲密感的供给,也就是说,在”快餐爱情”的社会现象,男方在感情上稍遇挫折,便”知难而退”,另觅对象的情况,实在不少。

    2.     投入动机的规模和相关情感供给的想法数量

      一般而言,对某种情感生产活动的投入动机量越高,该种情感的供给越高。这是因为动机量的增加有助我们去取得相应和必须的情感生产资源,扩大情感生产规模,从而增加情感在不同价值水平下的供给情况。另一方面,生产某种情感的想法数量越多,该种情感的供给越多。当一些想法产生了并进入了某种情感项目中,该种情感的供给增加,当这些想法消失或因欠缺动机而失去意义,该种情感的供给减少。

    3.     人性性格和思维定势的影响

      适当的人性性格和思维定势的影响可以提升情感生产的效率,使同量的成本可以得到更多的情感数量,提升情感供给。人的性情和现实世界中的科技技术都有一共同点,它们都是时间不断积累的产物,人性和每个人各自的性格构成了我们的性情,它们都是我们人类物种进化和各人不同的成长经历的时间产物,在情感生产中,由于不同的性情以潜意识的方式去帮助我们更快地进行和推动思考工序如价值判断、思维方向等,所以,适当的性情有助提升情感生产效率。举个例子,一个性格乐观的人,易于有正面的思考,例如他会愿意先思考事物美好一面等,那么他和其他人比较下,他会一开始容易得到和利用正面有价值的想法,我们可以说这些想法素质较好,比较适合所以,在同种的刺激下,他将比其他人更能够获得更长时间和强度的正面情感,容易有正面的情绪。也就是说,由于提升了复合情感的生产效率,令情感生产更便利,从而提升情感供给。

    另外,思维定势也可以影响情感生产的效率。思维定势是指经过长时间的思维历程而成的思考模式,长时间的思维历程造就了特定的想法更容易进行和处理情感生产中某些思考工序。这一种心理倾向,以习惯的方式表现出来,可逐部减省一部份和不必要的思考力,提升我们的思考的生产效率。

    例如,出家人一辈子都在修自己的心灵作业,佛教中的因缘果报的教义是要告诉众生要坦然接受因前生所种的恶果,在那些教导我们学习如何原谅别人,寻找如何把世间中的万事万物都能化作快乐因子的心灵智慧等等正面想法中,这些想法和方向若被我们时常运用的话,便会化作思维定势,在思维定势的影响下,接受过佛法教育的人不论遇到好事坏事,都尽量可以把对事件的态度变得平衡而不落极端二边,目的是不希望破坏自己的平和心境,因为只有稳定的心境才是一切正面和所需情感的基础呀! 所以,这些人思想较为平和,在同样的负面剌激下他们也比起其他人容易得到心灵平衡,皆因适当的思维定势变更他们对世界的看法,心灵中的情感供给也容易得到提升,达致心灵平衡。


     6.9情感的均衡

    既然我们的心灵中有着两股情感需求和情感供给的力量在不停地运动着,那么这两股力量之间的互动为我们带了什么影响? 情感的均衡的意义是什么?

    均衡(equilibrium) 的最一般的定义是指一项事物中的相关变量,在一定条件的相互作用下,所能达到的一种相对静止的状态。一项事物之所以走上均衡,处于一种静止状态,是因为在这种状态中,那项事物中各个参与者或变量都能够互相制约和互相抵消,处于这种静止状态中,各个参与者或变量的要求都可以在有限制的条件下最大程度地得到相应的满足。举个例子,在经济市场中,市场均衡是指商品需求和商品供给这两股力量互相制约下,会逐步走向双方都能实现双利的均衡静止状态,决定了一个市场对该种的均衡交易数量和价格。

    回到心灵,情感均衡(feelings equilibrium) 的定义是指在我们各自心灵中,某种情感的需求与供给在一定条件的相互作用下,所能达到的一种相对静止的状态。一种情感之所以走上均衡,处于一种静止状态,是因为在这种状态中,那种情感中情感需求和情感供给的两股力量能够互相制约和互相抵消,处于这种静止状态中,各个心灵参与者,即分别代表这种情感需求和情感供给的一众想法,它们的要求都可以在有限制的条件下最大程度地得到相应的满足。

    狭义的情感均衡,是指在我们心灵中多个单种情感市场中,单一某种情感因其情感需求和情感供给在同一价值水平下而双方给出同等的情感时数而呈现出的静止状态,在这种静止状态下,情感需求者得到相应情感,而情感供给者因产生情感而换来足够动机,继续进行情感生产。

    我们可以用情感需求供给图去表示这种状态:

    一种情感的局部均衡是指该种情感在我们心灵中,由其供求与价值水平之间关系形成的均衡状态。在这样的均衡状态下,一种情感的均衡价值水平是指在该种情感的需求量和供求量相等时的价值水平,情感的均衡价值水平表现为情感需求和情感供给这两种相反的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在这个均衡价值水平下相等的情感需求量和情感供给量称为均衡数量。

    根据图6.9.1,情感需求曲线和情感供给曲线相交于E点,所以,该种情感的均衡价值水平是中级,而相应可以得到的情感数量便应该是三分钟。

    这样的结果意味着什么? 我们可以引用一些生活例子来进行解释。某个人需要朋友的温暖感,他对该种情感的欲望创造了需要,并根据不同所需价值水平和代价,勾划出朋友温暖感的需求曲线,另一边厢,我们从朋友身上得来的刺激和相关想法,由欲望给出的动机作为回报,驱使我们一切并组织了朋友温暖感的生产活动,愿意在不同价值水平下给出相应的朋友温暖感时数,构成了我们情感供给曲线。情感需求曲线和情感供给曲线的相交点,决定那个人最终获得的情感数量和共同认定的情感价值水平,也就是说,他会觉得这次朋友温暖感的获得的所需付出是中等和正常,而他实际感受到为时3分钟的朋友温暖感。

    一种情感的均衡所带来的心灵含义是广泛的。

    每个想法关于该种情感的需求都能在给定价值水平和各自的动机支出预算限制下,以情感生产要素即各相关动机为支出去交换获得相应的情感数量,来达到满足自己的情感需要极大化。另一方面,情感供给的各参与者例如具有动机的意念,都可以在给定的价值水平下决定其情感产量和对其情感生产要素的需求,来达到其获取动机的极大化。

     然而,情感均衡只是一种相对静止的状态,并非是一旦形成就永远不再改变的状态。只要供需双方任何一方的力量出现变化,均衡状态马上就会被打破。而事实上,情感供求双方的力量总是在变化的,因此,心灵总是会从一种均衡过渡到另一种均衡,从一种均衡所需价值和均衡数量过渡到另一种均衡所需价值和均衡数量(新的均衡点可能高于也可能低于原均衡点)。心灵上情感供求的均衡是相对的,变化是绝对的。


    6.10 情感的短缺

    我们的人生中必然有着种种追求,不论在物质上或精神上亦然。假如我们所需情感的欲求,在一定程度的情感供求下得到满足,那么,我们该种情感便是处于均衡状态。不过,如果我们的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这种情况对于我们有什么含意呢? 我们曾在第一章提及过,快乐的反面便是痛苦,所以,当我们心灵得不到所渴求的情感,便是一切痛苦的开端。

    一种情感的超额需求又称作情感短缺。情感短缺是指某种情感在既定的所需价值水平下,该种情感需求量超过供给量的情况。在动机可以在各情感项目自由流动的心灵中,短期内我们可能出现某种情感的超额需求,但随着各种情感的所需价值的自由波动和调整,会渐渐消除情感的超额需求,因此,动机自由流动的心灵并不会长期存在情感超额需求。

    根据图6.10.1,E点为某种情感的均衡点,意味着该种情感的均衡价值水平和均衡数量分别处于中等水平和3分钟。如果该种情感的所需价值水平处于稍低水平,该种情感的需求量是4分钟,但该种情感的供给量则只有2分钟。情感需求量在这个特定的价值水平下,比情感供给量为多,这种情感需求量与情感供给量多出的差距,造就了我们对该种情感的欲望未能得到完全满足的局面,出现了我们的情感短缺。

    心灵上某种情感存在的超额需求是由于该种情感的所需价值水平低于均衡价值水平。根据图6.10.1,E点为某种情感的均衡点,该种情感的均衡价值水平和处于中等水平。但是,如果我们意识到该种情感的所需价值水平偏低,我们会愿意追逐更多同类的情感,所以在所需价值水平偏低的情况下,我们的情感需求量会比在处于中等所需价值水平下的需求量较多。不过,由于该种情感的价值水平处于稍低水平,也意味着我们情感供给者只能从中取回比起在均衡水平下较少的动机回报,所以,我们为了减少损失,我们实际只能取得较少情感数量,使情感供给量比起在所需价值水平偏低下的情感需求量少,形成情感短缺。

    情感短缺的出现意味着痛苦的开端。欲望如果得到满足便是一种享受,相反,欲望如果得不到满足便是一种煎熬。我们先前提及快乐的反面便是痛苦,这是缘于我们所期望的正面情感丧失了,使我们的情感欲望得不到满足,这种快乐的落空,落空多少便使我们痛苦多久。

    假如上图表示我们安全感的需求和供给情况,安全感的缺失便是恐惧的涌现;假如上图表示我们温暖感的需求和供给情况,温暖感的缺乏便是你感到孤独的时刻;假如上图表示我们满足感的需求和供给情况,满足感消失的份量便是埋怨怨气的多少。正面情感的反面便是正面情感的丧失而引发相关的负面情感,负面情感的出现警示着我们心灵存于一定程度失衡的现象,因此,我们各自的自我意识有责任维护各自心灵的正常发展。

    佛教的八苦中有所谓的”求不得苦”。世人的欲望无有限度,事业、地位、金钱等无一不好,其实,人们有种种欲求,最终目的无非是要待侯我们那颗燥动的内心,满足种种欲求背后所代表的心理和情感需求。然而,若果我们对自己所欲求的事物,求之而不能得,这种理想与现实的差距,便构成了我们各种负面情感的部份,原因是在我们内心中,我们期望我们某种所需的情感,能透过物质的获得来满足,但最终事与愿违,物质的落空带来了情感的缺少,追求快乐的行为不果反而会带来各种负面情感,所以,佛经曾曰:”求如意事,不果逐时,引众生苦,故名求不得苦”



    6.11填补情感短缺

    在现实生活中,当我们接受的情感价值水平与由情感供需决定的情感均衡价值水平不相等时,便正是价值机制发挥作用的时侯。在其他因素保持不变下,当情感价值水平与情感均衡价值水平不相等时,心灵中自发的情感供求关系的作用会使情感价值水平趋近于均衡价值水平,只要两者存在差异,心灵自身力量就会指导我们自动填平这种差异。

    那么我们人类一般用什么方法去填补情感空缺呢? 方法有两,一为增加情感供给,二为减少情感需求。

    第一种方法是增加情感供给。在增加情感供给的方法中,由于情感所需价值水平比均衡价值水平为低,所以在这个偏低的所需价值水平下,其相应情感需求量多于处于均衡的情感需求量并且其相应情感供给量少于处于均衡的情感供给量。也就是说,这种情感正处于供小于求的局面。然而,我们并不是麻木的,我们会因为感受到相应的负面情感的涌现而意识到情感短缺的存在。在增加情感供给的过程中,情感供给会增加至在同一情感价值水平下令其情感短缺消失,使我们心灵内心回归昔日的均衡稳定。下面将用需求图表达:

     根据图6.10.2,在情感所需价值处于稍低的水平下出现了情感短缺,为了消除情感短缺,我们可以透过增加情感供给来解决。从图中,情感供给曲线由S1增加至S2,这样使以前的均衡点发生变动,由E1变成E2,新的均衡点和情感供给曲线的变动意味着在情感所需价值处于稍低的水平时,我们实际所得情感数量由2分钟增加至4分钟。在这种情况下,由情感需求者所给出的总动机投入量会由面积A增加至面积AB。

     这种情况时常发生在我们的生活中。事实上,每当我们缺少所需情感时,我们都可以直接增加情感供给来解决,我们参考第6.8章情感供给变动的因素,例如在家庭温暖感的生产中,家人主动向你示好使彼此生活更和谐,这使家庭温暖感更容易被营造出来,所以在你思念家人,缺乏足够家庭温暖感的时候,如果家人这时主动关心你,这会使你家庭温暖感的供给因外在环境刺激物有利于营造家庭温暖感而增加,所以你对家庭温暖感的短缺便得以消除,使你不再感受到孤独缺爱。

      同时,由于情感供给的增加,会使你在同等的所需价值下,你会更愿意得到更多的情感数量,去最大地满足自己心理需要,而我们对家庭温暖感的动机投入量也会由面积A增加至面积AB。这是什么境象呢? 其实这只是在你平时思念家人时,家人忽然给你电话关心你的境况,你便欣然跟他们谈话,由于此时他们的来电使你有更多的情感生产资源,家庭温暖感更容易被营造出来,家庭温暖感供给的增加消除了家庭温暖感的缺乏,一解内心空虚,在所需价值水平不变下,你和家人互动下使你感受到更长时间的温暖感,而你为了得到这个额外的温暖感时长,是你用内心中涌现了更多动机,即因家人来电引起你兴趣而来的动机所换来的,这是我们图中面积AB。

      第二种方法是减少情感需求。在减少情感需求的方法中,我们如前面所述一样,意识到情感短缺的存在,所以,在减少情感需求的过程中,根据价值机制,情感需求会减少至在同一情感价值水平下令其情感短缺消失,使我们心灵内心回归昔日的均衡稳定。下面将用需求图表达个中变化:

    根据图6.10.3,在情感所需价值处于稍低的水平下出现了情感短缺,为了消除情感短缺,我们可以透过减少情感需求来解决。从图中,情感需求曲线由D1减少至D2,情感短缺消失了,这样使以前的均衡点发生变动,由E1变成E2,新的均衡点和情感供给曲线的变动意味着在情感所需价值处于稍低的水平时,我们实际所得情感数量为2分钟。在这种情况下,由情感需求者所给出的总动机投入量会是面积A。

    这种情况也曾发生在我们的生活中。每当我们缺少所需情感时,我们减少情感需求来解决,这意味着我们放下执着,开始放弃过份强烈的追求了。我们参考第6.4章情感需求变动的因素,例如在你思念家人,缺乏足够家庭温暖感的时候,如果这时朋友对你主动关心,假设朋友温暖感和家庭温暖感能够满足你同样的心理需要,朋友给你的温暖感便能以替代品形式出现于你的心灵,这会使朋友温暖感的供给因外在环境刺激物增加有利于营造朋友温暖感而增加,继而使朋友温暖感所需价值下降。由于朋友温暖感和家庭温暖感存在着替代品关系,所以当朋友温暖感所需价值下降时,我们变相会增加朋友温暖感的需求数量而减少对家庭温暖感的需求,家庭温暖感需求减少最终至其情感短缺得以消除,使你内心不再感受到强烈的痛苦和孤独。

    正所谓:”无欲则刚”,人若果没有过多的贪念或没有虚妄、不切实际的想法或没有违反自然规律的行为,这其实是一种保护自己,使自己心绪安宁的作为。因为我们对外界没有过多的需求执着,自然较少机会遭遇情感短缺,受到痛苦折磨的局面。不过,事物内部必然存在矛盾。由于我们对外界没有过多的需求执着,我们的欲望便开始缩小,这种表现最终可能引致我们对一切事物都失去了应有的兴致和意欲,过多的节欲反而会压抑我们动机增长,使我们心灵因欠缺动机而放弃人生一切追求,变得消极,失去了应有的快乐内容和回忆。所以,错估自己的能力而追求过多容易遭受损失,过份压抑自我欲望会使我们心灵受损,我们自我意识的首要任务便是疏导我们的欲望,安抚一颗颗燥动的心灵,指导着我们人生应有的方向,尽量满足各个想法的愿望而使彼此互不矛盾,我们不得不察知。


    6.12 情感的过剩

    正如前述,我们所需情感的欲求,在一定程度的情感供求下得到满足,我们这种情感便是处于均衡状态。然而,现在情况是这样: 我们所能得到的情感,我们并不愿意在特定的所需价值下全然地接受,形成了情感供大于求的局面,这种情况对于我们有什么含意呢? 凡事过犹不及便和做得不够一样,都是不合适的。情感的过剩也是心灵失衡的特征之一。

    一种情感的超额供给又称作情感过剩。情感过剩是指某种情感在既定的所需价值水平下,该种情感供给量超过需求量的情况。在动机可以在各情感项目自由流动的心灵中,短期内我们可能出现某种情感的超额供给,但随着各种情感的所需价值的自由波动和调整,会渐渐消除情感的超额供给,因此,动机自由流动的心灵并不会长期存在情感超额供给。

    根据图6.12.1,E点为某种情感的均衡点,意味着该种情感的均衡价值水平和均衡数量分别处于中等水平和3分钟。如果该种情感的所需价值水平处于稍高水平,该种情感的需求量则为2分钟,但该种情感的供给量则有4分钟。情感供给量在这个特定的价值水平下,比情感需求量为多,这种情感需求量与情感供给量多出的差距,造就了我们有额外得到但不愿意接受的情感,出现了我们的情感过剩。

    心灵上某种情感存在着超额供给是由于该种情感的所需价值水平高于均衡价值水平。根据图6.12.1,E点为某种情感的均衡点,该种情感的均衡价值水平和处于中等水平。但是,如果我们意识到该种情感的所需价值水平处于偏高,我们其实并不愿意追逐更多同类的情感,甚至相应地减少了该情感的需求量,所以在所需价值水平偏高的情况下,我们的情感需求量会比在处于中等所需价值水平下的需求量较少。不过,由于该种情感的价值水平处于稍高水平,也意味着我们情感供给者能从中取回比起在均衡水平下较多的动机回报,有较高的动机回报率,所以,我们为了增加剩余动机的取得,我们实际能取得较多情感数量,使情感供给量比起在所需价值水平偏高下的情感需求量多,形成情感过剩。简单而言,我们会感到这种情感需要过多动机才能换取并不合乎效益,另一边厢,我们会因为这种情感的追求能激发起更多动机量,所以我们乐意尽量提供和得到更多。

    情感短缺的出现意味着心灵总效益正在下降,我们对心灵资源造成浪费。正如欲望如果得到满足便是一种享受,我们所能得到的情感,我们并不愿意在特定的所需价值下全然地接受,言下之意,便是我们投放了过多的心灵资源于不恰当的情感项目,引致资源错配。我们所不接受的情感有多少,我们的效益便丧失多少。

    这样的现象存在于我们心灵吗? 最有力的例子往往需要读者在自己身上发现的。思考力虽然不是情感,但它也在我们心灵中受着需求和供给两股力量的制约,所以一般供需定律皆可应用。假设我们的思考力的所需价值水平处于偏高水平,造就了我们有额外得到但没有效用的思考力,使我们的思考力过剩,这意味着什么呢? 无他,你想多了,作出了一系列的胡思乱想和幻想罢了,浪费了心灵效益。假设上述情况表示着我们家庭温暖感的供需情况,如果我们家庭温暖感的所需价值水平处于偏高水平,造就了我们有得到额外情感但不愿意接受的家庭温暖感,使我们的家庭温暖感过剩,这意味着什么呢? 无他,你嫌你家人的关心渐变成麻烦,觉得家人无法在你继续付出更多动机下全然满足你心理需要罢了,浪费了心灵效益,你可能更觉得应该把精力投放于其他更有价值的事务中,对吧?


    6.13 消除情感的过剩

    在现实生活中,当我们接受的情感价值水平与由情感供需决定的情感均衡价值水平不相等时,便正是价值机制发挥作用的时侯。在其他因素保持不变下,当情感价值水平与情感均衡价值水平不相等时,心灵中自发的情感供求关系的作用会使情感价值水平趋近于均衡价值水平,只要两者存在差异,心灵自身力量就会指导我们自动填平这种差异。

    那么我们人类一般用什么方法去填补情感过剩呢? 在不改变情感价值的方法有两,一为增加情感需求,二为减少情感供给。

    第一种方法是增加情感需求。在增加情感需求的方法中,由于情感所需价值水平高于均衡价值水平,所以处于这个偏高的价值水平下,会使其相应情感需求量少于处于均衡的情感需求量并且其相应情感供给量多于处于均衡的情感供给量。也就是说,这种情感正处于供大于求的局面。我们很快意识到过多额外情感的存在而丧失。在增加情感需求的过程中,情感需求会增加至在同一情感价值水平下令其情感过剩消失,使我们心灵内心回归昔日的均衡稳定。下面将用需求图表达个中变化:

    根据图6.13.1,在情感所需价值处于稍高的水平下出现了情感过剩,为了消除情感过剩,我们可以透过增加情感需求来解决。从图中,情感需求曲线D1增加至D2,这样使以前的均衡点发生变动,由E1变成E2,新的均衡点和情感需求曲线的变动意味着在情感所需价值处于稍高的水平时,我们实际所得情感数量由2分钟增加至4分钟。这意味着由于情戚感数量的增加,使情感需求者所给出的总动机投入量会增加至面积AB。

    这种情况也曾发生在我们的生活中。每当我们内心中可以得到过多的情感时,我们可以增加情感需求来解决,这意味着我们改变了心理偏好,开始懂得重视、欣赏、珍惜以前我们所拥有的事物,愿意投放更多动机去追求或关注它们。

    我们参考第6.4章情感需求变动的因素,也许有一刻你觉得家人对你的关心是一种束缚拖累。但如前章如述,人是一切价值的创造性因素;我们的想法是一切心理活动的创造性因素,常言道:改变心态,但改变心态的前提是我们先改变自身想法,并给予改变的合理性,我们才可以扭转自己疲弱的心态。我们或许细心回想家人的美好,重新重视、欣赏、珍惜我们可敬的家人,或者你想起朋友的阴险,使你想起家人的美好,这样,我们在这些想法的影响下,自然可以增加家庭温暖感的需求,消除情感过剩问题,我们更乐意陪伴家人,愿意给出更多动机使自己投入,觉得和家人相处是一件有意义的事,使内心不会容易有患得患失之感。

    第二种方法是减少情感供给。在减少情感供给的方法中,由于情感所需价值水平比均衡价值水平较高,所以处于这个偏高的价值水平下,会使其相应情感需求量少于处于均衡的情感需求量并且其相应情感供给量多于处于均衡的情感供给量。也就是说,这种情感正处于供大于求的局面。然而,我们并不是麻木的,我们很快意识到过多额外情感的存在而丧失心灵效益。在减少情感供给的过程中,情感供给会减少至在同一情感价值水平下令其情感过剩消失,使我们心灵内心回归昔日的均衡稳定。下面将用需求图表达个中变化:

     根据图6.13.2,在情感所需价值处于稍高的水平下出现了情感过剩,为了消除情感过剩,我们可以透过减少情感供给来解决。从图中,情感供给曲线由S1减少至S2,这样使以前的均衡点发生变动,由E1变成E2,新的均衡点和情感供给曲线的变动意味着在情感所需价值处于稍高的水平时,我们实际所得情感数量是2分钟,由情感需求者所给出的总动机投入量会是面积A。

    这种情况也曾发生在我们的生活中。每当我们出现情感过剩时,我们可以减少情感供给来解决,这意味着我们会放弃获得那些产生情感的资源,投放于生产情感的动机量也会减少。我们参考第6.8章情感供给变动的因素,例如你家人在电话中喋喋不体的关心可能使你厌烦,你可能需要多一点的个人空间去处理自己的事务,使自己的心理需要能平衡地满足,因此,你或会跟家人挂断电话,直接减少关于家庭温暖感的外在环境刺激物的数量,你需要投放于产生家庭温暖感的精力和动机也减少,从而减少家庭温暖感的供给。家庭温暖感供给减少最终至其情感过剩得以消除,使你内心不再感受到厌烦的感觉,能够把自己的动机可以流动到其他情感项目例如工作等等。

    余意志版權所有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心富论》第六章: 个人情感需求与供给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nvgo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