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社会心理服务师养成手记第十三篇——情绪识别与心理防御

社会心理服务师养成手记第十三篇——情绪识别与心理防御

作者: 怒放的叶子 | 来源:发表于2020-05-13 12:37 被阅读0次
    落花有意

    在看人、识人方面,社会心理服务师的区分能力非常重要。

    上一篇中讲到如何区分人的四种心理状态,并且依据区分,采取不同的应对。区分越细,应对也越准确,越有的放矢。这一篇进一步介绍如何区分情绪,以及如何识别心理防御。

    首先来看情绪,从生物进化的角度可以把情绪分为基本情绪和复合情绪。基本情绪又叫原始情绪,主要分为快乐、愤怒、悲伤和恐惧四种。对情绪做出细致的区分,是为了有效地处理它。

    比如当一个人处在痛苦的情绪中,我们要帮他区分到底是痛呢,还是苦呢,到底是抑郁、焦虑呢,还是恐惧、愤怒呢,越细化,越便于应对。

    在所有的负性情绪中,首先要谈的是“恐”。勇敢是一个人的重要品质,一个人只要有胆量,敢去干,就会有成功的可能,不敢干则100%会失败。有的人为50%的成功而努力,有的人为50%的失败而放弃,这就是“恐”这种情绪带来的差异。因此,“恐”是我们重点区分的基本情绪。

    专业人员注重性质的判断,而非专业人员更关注程度。患者会问医生:“我病得重不重?”医生则关注患者得的是什么病。只有判别了疾病的性质,才能衡量它的轻重。对于人的心理状态,也是要先看性质,再看程度。

    从性质上来说,“恐“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正常的、理性的恐,我们称之为“害怕”;还有一类是非正常的、非理性的恐,我们称之为恐惧。害怕是和现实相符的,是基于现实处境的判断,遇到可畏惧的事,采取本能的自保反应,要么躲要么逃。就像明知道前面有条疯狗到处咬人,你当然要赶紧躲起来。

    恐惧则和现实不相符,是针对某种并不存在真实危险的现象产生的非理性情绪。针对恐惧,要采取和“害怕”时相反的应对,就是去直面。继续拿疯狗举例,小区里有条疯狗,见人就咬,咬完就跑,你虽然没有见过它,但是感到害怕,这是基于现实的反应,所以你要么呆在家里不出门,要么出门拿根棍子防备着。可是当你躲在家里时,明明很安全,你还是觉得狗会随时冲进来咬你,甚至觉得狗已经冲进来了,这时的“恐惧”就和现实不相符,是非理性的了。

    对于恐惧,我们要去直面。如果心理健康水平高,可以选择自己走出去。如果靠自己的力量没法解决,甚至得了恐惧症,就要通过心理治疗的方法,比如“系统脱敏疗法”,或是“暴露疗法”来予以面对并解决。

    任何一种负性情绪都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内心的体验,一是我们对它的认知。认知情绪,可以更好地处理情绪。从时间纬度来看,恐惧是当下的,焦虑则指向未来,是对未来的恐惧。与之相对,抑郁则指向过去,是对过去的悔恨。

    如何应对焦虑?首先还是要区分是常态还是变态。变态的焦虑有三个特点,一是伴随痛苦的情绪体验,我们把它称为漂浮性焦虑;二是伴随有精神运动性不安;三是有植物神经性功能紊乱。三者都具备,才能判定为变态焦虑。无论正常还是异常,放松训练都能有效缓解焦虑。抑郁也分常态和变态,两者都需要多运动,多晒太阳来缓解。

    再来看看“怒”,这也是一种基本情绪。正常的怒叫生气,不正常的怒是愤怒。愤怒和生气不是程度上的差异,而是性质的不同,就像喜欢和爱的差别一样。常态的生气,具有适应和自我保护功能,没必要特别处理。针对变态的愤怒,有科学研究表明,如果一个人愤怒了,你不去进一步激怒他的话,他的愤怒持续不会超过12秒钟。遗憾的是愤怒常常伴随着攻击,他攻击你,会激发你的愤怒,于是你会反击,这就进一步激怒了他,于是冲突就升级了。

    愤怒一旦产生,不会凭空消失,只能被转化。把愤怒强压下去,对本人不好,把愤怒表达出来,会伤害对方,最好的方法是让它自生自灭,自行转化。愤怒时,等一等,熬过12秒钟,能量就会渐渐转小。

    要讲清楚一个心理现象,还要考虑受众的接受程度,有时为了便于理解,我们会选取主要特征,进行一定的简化,这样会失去一定的严谨性和正确性,但却能更加有效地传达给对方。对情绪的区分也是如此,虽然情绪千变万化,但我们要抓住基本情绪,以及复合情绪的基本特征,明晰性质,有效应对。

    以上我们讲了如何横向判断一个人心理状态的死活、正常与否、健康与否,以及如何识别区分对方的情绪,并做出有效的应对。接下来,我们要从纵向的纬度,看一下如何识别一个人的防御机制,以及个人是如何受家庭影响的。

    防御原本是一个军事名词,与之相对应的就是进攻。一个国家的防御靠军队,具体到一个人,生理上对外的防御靠皮肤,对内靠免疫系统,心理上靠的则是防御机制。机制指的是心理的某种反应方式和功能。一个人之所以发展出防御机制,最初是出于生存所需,有其积极意义,只是随着时过境迁,有些防御机制已经不合时宜,需要调整。因此,识别防御机制主要是看求助者到底在防御什么,这种防御对于现在的影响是什么,以及是否有利于进一步的成长。

    我们知道,心理健康水平高的人能够表达诉求,心理健康水平低的人则会压抑情绪,心理健康水平更低的则会直接付诸行动,通俗的表达就是告诉对方我难受,压抑我的难受(使之躯体化),通过让对方难受的方式表达我的难受。防御机制则是心灵对内外压力和情绪冲突做出的无意识和自动化反应的方式。

    适应性较高的防御机制是压抑。一个人社会化的过程就是压抑的过程,压抑那些本我的、本能的、冲动的东西。如果没有压抑,就没有社会化。一个刚生下来的人是内方外方的,随着成长,慢慢变成内方外圆。

    从动力学上来看,和压抑相对的是压制,区别在于压制是意识层面的,压抑是无意识层面的。一个人想上厕所,但是忍着,这是压制,是有意识的。一个人生气了,却憋着不发,可能是有意识的压制,也可能是无意识的压抑,如潜意识里觉得表达愤怒是一件不好的事情。

    第二种常见的防御机制是否认,这也是一种比较原始的防御机制。说到否认,不得不提的是哀伤的五个阶段,即否认、怨恨、妥协、抑郁、接受,其中否认排在第一位,也就是说当我们遇到重大打击时,第一个反应就是否认。比如面对癌症的诊断结果,第一个反应往往是“这不可能,会不会搞错?”,拒绝承认,以保护自己有足够的时间去适应;接着会怨恨,觉得命运待自己不公,为什么偏偏是我;然后才会妥协,承认事实如此;接着会陷入抑郁,最终才能接受。“哀伤的五个阶段”模型是由伊丽莎白‧库伯勒‧罗丝在她1969年出版的《论死亡与临终》一书中首先提出的,虽然未必完全科学,但对现实具有很好的指导性。

    第三种防御机制是投射。自我将不可接受的想法、情感和想象投射给自身以外的人或事,即所谓的“己所不欲,施之于人”。比如一个自卑的人不能接受自己的自卑,于是投射出去,总觉得是别人看不起他,其实是他自己看不起自己。

    从广义来讲,投射无处不在,-我们总是带着一定的情感和价值观去看世界,因此世界会涂上我们主观的色彩。“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就是典型的例子。

    病态投射则是将自身无法接受的负面感受丢出去。比如一位妈妈带着孩子在路上看见一个乞丐在捡垃圾,妈妈教育孩子:“你不好好学习,将来就像他一样。”其实是妈妈看到乞丐,产生了联想,正常的妈妈会同情乞丐,而这个妈妈因为焦虑未来,看到乞丐,产生了痛苦的情绪,于是把痛苦投射给了孩子。

    投射性认同是唯一涉及到两个人的防御机制。举个例子,一位女性对婚姻没有安全感,结婚后一天到晚怀疑老公在外面有别的女人,她这是把自己的不安全感投射给了老公。由于怀疑老公外面有女人,今天检查手机,明天检查微信,后天搞个跟踪,时间长了老公受不了了,开始躲着她,恰好外面又遇到一个贴心的女人,于是真出轨了,这位女性就会说,我早知道你不是个好东西。其实是她的投射被认同了,引发了预料中的结果。俗话说“烧香引出鬼”,很多时候担心就是诅咒,会导致投射性认同。

    还有一种常见的心理防御机制是合理化,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是酸的。人很喜欢为自己的行为找理由,注意,是找理由,理由通常都是找出来的,我们往往先看到了果,再为这个果找原因,也就是果在前因在后。

    退行也是一种心理防御机制,用成人的方式达不到目标,就用孩子的方式来达成。有的人在遇到重大创伤或打击时,会发生退行。比如汶川地震时,有的男性病人会在护士面前退行,像孩子一样要求护士给他喂水。家里生了二宝,大宝会出现会干的事又不会干了的情况,甚至有的还会尿床,这也是一种退行。退行长期来说,不利于人的成长,因此要注意不能形成依赖。

    人之所以会使用防御机制,目的是为了避免内心的焦虑和痛苦,只是很多时候,防御机制自动发生,我们没有觉察。通过识别防御机制及其背后隐藏的真实动机,可以帮助来访者面对问题,获得成长。

    纵向识别还包括看到一个人成长的历史,包括由过去看未来,或者反过来由未来看过去。心理学上有三大假设:我们每个人都有父母,我们每个人都曾经是孩子,活着一定是适应了环境的结果。

    “每个人都有父母”,这是从遗传角度来看问题。纵向看一个人,能看到他的父母,看到他父母背后的祖祖辈辈。心理工作者的眼中,没有孤立的人。两个人谈恋爱,不仅仅是两个人在谈,背后还有各自的家庭和文化。

    从遗传角度讲,“种瓜得瓜,种豆得豆”,那么种人是不是就能得人?人和瓜、豆不同,人是社会化的动物,离不开成长的文化环境。文化会在代际间传递,这里面有好的东西,当然也有不好的东西。比如家暴家庭出来的孩子更容易发生家暴行为。因此,我们需要对置身其中的文化有一定的觉察,改变不是成长的唯一目标,能够觉察本身也是一种进步。一旦有了觉察,在错误发生时就可能采用另一种方式来弥补,如果没有觉察,则会照着熟悉的方式一直维持下去,结果是“你终于活成了你讨厌的人的样子”。

    “每个人都曾经是孩子”,无论多大年龄,我们都是由孩子长到现在。小时候被对待的方式会影响到后来的行为表现。

    比如一个刚刚学会走路的孩子,突然摔倒了,他会有什么反应?会抬起头来看妈妈。不同妈妈的反应,则会促成孩子不同的认知。惊慌失措的妈妈,让孩子哭得更厉害。怨地不平的妈妈教给孩子甩锅。镇定自若的妈妈告诉孩子,没事,自己爬起来吧。三种妈妈很可能决定了孩子的未来人生。惊慌失措的妈妈养出了咋咋呼呼的孩子,怨天尤人的妈妈养出了遇事喜欢外归因的孩子。而第三种妈妈养出了有担当的孩子。

    虽然,成长从来都不是线性的,但过去无疑会影响现在,同样,我们也可以由一个人的现在来推测他的昨天和明天,在纵向的时间轴上,人在不断地发展变化,社会心理服务师需要修炼一双能够穿越时间的火眼金睛。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社会心理服务师养成手记第十三篇——情绪识别与心理防御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ofnn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