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是一个人学会了思想,不管他思考的对象是什么,他总是在想着自己的死。”
初读托尔斯泰这句话时,我的灵魂深处上的颤动不亚于一次海啸,它揭开了“理解死亡”与“醒悟人生”之间的通道秘密。是的,的确有蛮多大智慧者正是站在死亡边缘上俯瞰生命和浮生万象,从终极的角度关怀,审视,省察人生,以死去丈量人生的各种得失和价值荣辱以及轻重。用直面死亡的勇气填充生存意志的虚弱……就像现在很多人主张“像一个将死者那样去看待事物”,“把每天当做最后一天度过”,又如海德格尔《向死而生》,雅斯贝尔斯的《向死而在》,皆道出相同的生命意义
“向死”,果然是一盏智慧之灯,能为芸芸众生照亮人生旅途。我们可以先假想一下,如果你是一个濒临死亡的人,从医生手里接过你的诊断书,像预想的那样,已经时日无多了,你沉痛但平静的谢过医生,虽然家很远,但你仍然选择用脚走回去。
回家的路很长,虽然经常走,却发现此刻竟是如此陌生,像是在走一条自己从未见过的地方。走的很慢,很用力,这使你觉得很累,双腿很沉重……真的很想……很想睡一会了啊,于是你便在公园湖边的一条木凳上休息……不知过了多久,你慢慢醒了,阳光微熏,波光粼粼,空气中弥散着青草和树芽的甜味,你在内心默默想着能陪伴着这一切真的很满足,多好呀,真想摇身一变,像那云雀和蝉,肆意追逐,只要能看花开花落,云卷云舒……你开始遐想这些年的风风雨雨磕磕绊绊,具体或抽象,清晰或模糊的一幕幕,一历历……
你忍不住笑了,眼眶涌出湿热的液体,继续往下想,你会发现自己记忆越来越不清晰,乃至面目全非,想断线的风筝开始随波逐流仿佛自愿又仿佛被挟持着,涌入更多黑压压的“断线”队伍中,因瞻前顾后而背叛的初衷,因顾忌名声而割舍的情爱,因害怕落败而放弃的尝试,因圆滑世故而涂改个性,因贪图惠利而委屈的人格,因趋炎附势而轻视的友谊…… 忙于升迁,忙于人脉职务,工资待遇……一路上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的蒙混过来了,你发现你把自己弄丢了——那个血气方刚,英气飞扬的追梦少年,再也找不回来了,你竟把生命和才华交给他人或自己的虚荣来主宰,交给世俗的程序来管理,交给某个大权在握却劣质低能的上司来使唤,交给……你只不过是旱地一条鱼,棋盘上随意搁置的棋子,一个躲在洞里的鼹鼠。
总之你不在是原来的自己了,成了一个赝品,一个替身,一个生命中的冒牌货。唉,无端总被东风误,白了少年头,倘若还有来生——
又能怎么样呢?
总之,不会换一张活法,不再伪饰,不再推诿,不再欺瞒,不会再把生命交给任何模式,你会奋不顾身的去追逐梦想,爱情和自由,不会忽视亲人的好友。去听从生命最本色最天然的召唤,去做你认为最重要最不能错过的事情……总之,不在委屈生命,你要做回一个真实的不折不挠的自己,任何绳套都不能挽留你,任何障碍都不能削弱你,任何诱饵都不能使你拐弯。
的确“向死”给我们提供了一次难得的人生感悟,当“死”闪电般刺透灰蒙的天空像你招手,生存的暗房被骤然照亮,瞬间让你看清许多隐瞒的“核”与真相,生命的目的,诉求和广阔的道路……“死”更像一辆重型铲车,把那些日常牢不可破的栅栏,貌似威严的俗规戒律,假惺惺的世故常道——竟是多么虚妄,多么荒芜,而权势,城府,争斗,盘算,谄媚,犬马声死,戚戚兮——与生命何干?与灵魂何干?在生死这样磐重的大题面前,竟是如此渺小。
当你有了这些思考的结果,当你重返生活时,至少能变得从容点,洒脱点,超脱一些,少些俗套,束缚和烦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