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句话出自《金刚经》。
三个要点:①贤圣;②差别;③无为法。
先来解释前两个。
“贤圣”就是“圣贤”。用这个词,是想说:他们都是正确的。
虽然都是正确的,但是彼此风格不同——所谓“差别”。
在前文《风格和错误》中,我说明了这个重要的区别,不赘述。
但是可以补一个例子。例如对待喝酒(这里的“酒”是隐喻)的态度,老子大概会说:不要喝;孔子大概会说:别过量。
两位圣人都是正确的,然而风格不同。
本文重点解释第三个要点:“无为法”。理解了这个,就理解了圣人之间的不同。
“无为”,可以理解为“自然”,或者“天然”(关于这两个词,我在前文《“天然”与“自然”——对基督徒说话》中也有解释)。
无为法,就是人的天然本性,或者说天赋秉性。
圣人,都是充分活出了天赋秉性,而成为圣人的。《中庸》所谓“尽人之性”。
每个人的天赋秉性各不相同,所以,圣人之间才有了风格差别。
《薄伽梵歌》说(此处采用徐梵澄先生译本):
3.33.贤哲亦循其本性而行。
3.35.循自法虽无功,胜行他法而与宜。遵自法虽死其犹胜兮!他法来其畏危!
18.47.自法纵无功德兮,优于循他法而有功。
这里说的“自法”,用我的语言说,就是“内出自法”;“他法”,用我的语言说,就是“外入他法”。
经的大意:每个人都应该遵循内出自法而活,不应该效仿他人。自法就算是不完美,也比遵循他法要好。
老子和孔子,他们的天性是不一样的。所以,他们对待饮酒的态度,不一样。
在前文《“在欲行禅”与“不见可欲”》中,我区别了两个法门。两个法门都是正确的,适合于不同的人。
孔子说:可以喝,别过量就好。这话近乎“在欲行禅”。因为他有这个能力。《论语》记载他:“唯酒无量,不及乱。”
相对来说,老子更加谨慎,不敢托大。从“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的考虑,以及对自己的认识,他说“不要喝”。
孔子、老子、佛陀、耶稣、穆罕默德、苏格拉底……,这些圣人们彼此不同,然而只是风格的差异,所说都是正道。
学者可以选择自己觉得亲切的,皈依。但最终,还是要活出自己的天赋秉性。
就像孟子说“愿学孔子”,但是他的风格显然和孔子不一样。庄子学老子,也不一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