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解读如何才能更贴合历史实际,更接近作者本身?作者在特定的时代背景、特殊的经验感受中,动笔写文时究竟在想什么?历经百年、千年,人们再看它时,它所涌动的鲜活的价值是什么?亿万不同时代人读它,所产生的共感是什么?我认为这才是真正有效的文本解读。也就是蜕去堂而皇之的外表,从不同角度看到最真实的内心。
先说说我的一点疑问。
孙教授讲思维正常的读者感觉到《愚公移山》文本中提示的精神,说“这样的概括不完全是阅读主体精神的发扬,而是读者主体与文本主体的交融”。阅读主体读过文本后所产生的精神,多少与文本主体有些关系的,是由文本主体兴发而来的,却说“不完全是”;说应该是“读者主体与文本主体的交融”。我疑惑,难道精神提炼是浅层次、交融升华是深层次?不明白,我就开始从不同角度浮想联翩、胡想八想、绕进漩涡了。
刚才把这句话记下来时,我幡然明白,“读者主体与文本主体交融”治了“阅读主体精神乱发扬”的毛病。于是,这点疑问,我在写的过程中,自己解决了。我发现,文字也能治精神乱发扬的毛病。
再说说我的两点体会。
孙教授说“所谓多元解读,不是绝对自由的,应该以文本主体的和读者主体的历史性结合为基础。解读的多元性,应该以一元为基础。多元阅读,不能以歪曲特定历史内涵为代价”。我有以下两点体会。
一是文本主体的历史性和读者主体的历史性的历史性,双重历史性的历史性结合。其中,双重历史性的历史性结合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文本主体与读者主体的历史性结合,也就是孙教授所说的结合;另一方面是文本主体历史多元与文本主体精神历史变迁的唯一结合,也就是大浪淘沙,所淘出来的永恒的东西,具有唯一稳定性。
“历史性”赋予动态生命,赋予生命智慧,无论文本主体还是读者主体,都有其鲜活的历史性,两重历史性的结合,同样具有历史性。
“文本主体与读者主体的历史性结合”,各自为一方面中又分两方面。“文本主体的历史性”分为“文本主体特定历史性”和“文本主体历史性演变”。前者是文本主体产生的历史背景,后者是文本主体随历史演变的鲜活派生。同样,“读者主体的历史性”也是如此。
“文本主体历史多元与文本主体精神历史变迁的唯一结合”,前边有说,便不赘述。
二是层层深入,逐步全面的解读顺序的简单分析。一元读者立场——相对有效解读,“相对”,相对于文本本身;二元旁观者(第三方)立场——辩证有效解读,“辩证”,相对文本与读者;三元作者立场——历史有效解读,“历史”,相对文本与历史;多元沉淀化一:文本立场——绝对有效解读,“绝对”,相对原始文本意图和演变历史意义。
我将孙教授的观点,顺序颠倒了一下,方向一致,意思有点不一样。
对意象分析,借用感官分类;对不明白的地方,进行还原,捋清因果关系。对起因、经过、结果;时间、地点、环境的追问,郁结得以解开,问题得以解决。
如“修订前言之二:答读者问13则”中第一则:第一,还原“昨夜酒醉何处”,酒醒是酒醉的结果;第二,醉到什么时候才醒?第三,在什么地方醒来?第四,为什么要醉成这样?第五,醉汉酒气熏人,衣襟污秽,却无狼狈之感,视觉所见杨柳、残月,触觉所感晓风吹拂,“可见感情多么深沉、心态多么自如”。
再度“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跟着孙教授,似乎听到了文本解读大门打开的声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