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中6争霸中原
楚成王争霸中原
武王统一江汉平原,文王收编了中原南端(南河南)。之后楚成王登基,派遣使者去给周天子献贡。
周天子面对这个自成一系统的大国,哪能再藐视或否认呢?他赏赐祭肉并且告诉使者:「镇尔南方夷越之乱,无侵中国。」(你们不要来侵略中原,要在南方负责镇守夷越这两个恶搞族。)
华北人自称「中国」(世界中枢),至于无辜的夷人越人,明明没有做任何事情,照样称为「恶搞族」、「作乱者」。这段话的潜台词是偏见和歧视-- 认定华北是中原,位于地理和实质性的世界中心,象征意义是文明、权威和尊贵;至于外围的少数民族,位置是星月无光、鸟不生蛋的荒野,象征意义是无知、野蛮和恶搞。
但华北势力也不得不默认「楚地千里」的既成事实,并且授权楚国在南方(华中)发展,唯一的条件是「不要北上侵略中原」。那好极了,成王根本没打算这样做,他只几次率部进出中原,跟齐宋两国别苗头(争霸)。
联军兴师问罪
楚国发展成全世界疆域、人口、财富和战力顶尖的国家了,中原霸主齐国怎能坐视呢?齐桓公读到「周昭王南巡,再也没有回来」那段历史,为动武找到一个响亮的理由!他召集中原七个诸侯国,跨进南河南(楚国边境)。
齐桓公召集中原七国伐楚楚成王派遣使节屈完走出方城山(南河南长城),请教桓公:「您住北方我住南方(华中),风马牛不相及(马牛再怎样奔驰也不可能到达的距离),为什么进入我们的国境呢?」
使者对使者,管仲代表桓公回答:「你们没有缴纳苞茅,祭祀大典缺乏滤酒材料,寡人来征收贡物。昭王到南方巡视却失踪了,寡人来调查这件事。」
(「尔贡苞茅不入,王祭不供,无以缩酒,寡人是征。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
这两个理由也未免太搞笑了!挂个电话(不,派使者骑快马)就能解决的技术性细节,竟然由八国联军长途跋涉去质问。但当时剑拔弩张,屈完笑不出来也不想争辩。
贡品这件小事很简单,当场道歉并保证立刻补救。至于昭王出师未战身先死,让华北势力太尴尬了,用含糊的口气应付(搪塞)过去,尽量为他们保留一点尊严。「贡品没有缴纳,是敝国国君的错误,我们哪敢不进贡呢?至于当年昭王失踪的情况,请到水边去问问吧!」(「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敢不供给?昭王之不复,君其问诸水滨!」)
针锋相对,南北休兵
两个理由都摃龟了,齐桓公和管仲再也讲不出一句话。但屈完离开之后,他们讨论了一阵子,认为不能轻易放弃,因此还是率领联军拔营前进,到达陉城(读「形」、河南新郑),逼近蜿蜒在山棱线上的方城山。
楚成王赶紧再派遣屈完奔过去,齐桓公为了展示世界中枢泱泱大国的风度(礼貌),命令部队小幅度地向后撤退,邀请屈完登上战车跟他并肩阅兵。八国联合部队摆开架势,构成一个震吓性的阵容!
桓公提出一个文青气息浓厚的问题:「这种军团开战,谁能抵抗?这种军团攻城,哪个城池能不陷落?」(「以此众战,谁能御之?以此攻城,何城不克?」)
屈完充满思想深度地回答:「领导人如果拿出仁德,让诸侯安定,谁敢不服气呢?但如果采取武力压制政策,楚国用方城山当城墙、汉水当护城河,镇压部队再庞大也派不上用场!」 (「君若以德绥诸侯,谁敢不服?君若以力,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虽众,无所用之。」)
这两位实在是针锋相对啊!一位恐吓人不带脏字,一位站在造物者的高度俯瞰历史长河和全天下(时空坐标),提出「以德服人」观念。屈完口气温和,眼光胸襟却让桓公佩服,不战而遏阻了一场灾难。中原部队甚至没有越过方城山或汉水,屈完代表楚国,在边境地区跟各国签订「召陵之盟」。
适可而止
华中势力崛起,联华北贵族都来投靠。晋公子重耳在走投无路之下逃到楚国,得到庇护和礼遇。成王问他将来发达了,计划怎样回馈,重耳回答:「子女玉帛,则君有之;羽毛齿革,则君地生焉。其波及晋国者,君之余也。」(美女、宝玉和丝绸您都拥有了;鸟羽、兽毛、象牙和皮革全是贵国的特产。那些流散到晋国的东西,不过是楚国的小数点罢了。)
晋公子重耳也曾经投奔楚国,受到礼遇。用「你们已经很富足」当借口,推托报答的义务,这种表达方式(油嘴滑舌)流露出个性的狡诈!大臣子玉建议除掉这白眼狼,但成王有现代大企业家的气质,懂得适可而止,不愿意激起普遍性的惧怕或愤恨。他指出重耳具有晋国接班人的架势,班底也都不平凡,我们可不能跟天命对干!
扩充太快,露出破绽
成王争霸中原而且几乎要称霸,可以说是扬眉吐气了。但两个事件让这种风光消失:
﹡重耳回到晋国执政之后,楚晋两国发生冲突,楚军面对这个曾经灰头土脸的对手,产生轻敌心理,在「城濮之战」惨败。成王真是抬不起头啊,缺乏危机意识,没有为楚军做心理建设,警告大家这是华北大国、楚国的天敌,以致被当年的落水狗打败,失去卷土重来的力量,再也不能进出中原。
﹡成王年纪轻轻就把长子商臣设定成太子,令尹鬬勃劝他别急躁,商臣懂得做表面功夫,口碑和人缘一流,但个性阴险而狠毒;如果将来成王后悔了,会引起一阵动荡。成王缺乏危机意识,决定忽视这个意见。后来鬬勃在「城濮之战」领兵,被商臣诬告、陷害;成王在事后仔细观察一阵子,终于后知后觉地看出商臣的真面目。
成王明明发现蹊跷,决定撤换太子,却没有采取配套或戒备行动。而商臣早就在皇宫各角落布置情报网了,侦测到「考虑撤换太子」这条情报,当天晚上就领兵逼迫成王自缢。成王感到很羞愧:「我搁置鬬勃的忠告,现在自作自受了,真是没脸去地下见他!
楚成王被太子逼迫自缢商臣传唤史官来商量,打算给成王加上「灵」的谥号,潜台词是「灵活的领导人,局势有点混乱却还算能持平」。成王始终睁着眼睛;把谥号改为「成」(成功的领导人,让局势安定、百姓休养生息),他才瞑目。
成王虽然聪明而积极,但人不能成功或扩充太快、得到太充沛的自信。他在晚年露出破绽-- 粗枝大叶,缺乏危机意识,忽略关键性的细节,终于被利用、陷害,栽在小人手里。
后记
点滴之恩,涌泉以报
成王的故事是好人的故事,也是每一个人的故事。
上帝设计了美丽的星球、复杂而精密的身体和心灵,一代代先人缔造了光灿灿的古文明。这些全都被「离开上帝、失去聪明和效率」的人类搞砸了,耶稣咬咬牙牺牲自己,为人类争取到再来一次的机会。
成王带着天赋的良知良能(良心)出生,原先是懂得感激的,而且磨拳擦掌,想发挥力量来捍卫同胞。
黑白不分,被坏人陷害
然而在成长的过程被一些小人辜负,表面上吞忍下来了,心灵却由于受伤而感染「小人气质」,开始忽视那些遥远和没有偿还压力的恩情,出现这些后遗症:
﹡失去效率
在跟一个又一个小人互相辜负之间悠悠忽忽地空转,耗尽力气。
﹡失去乐趣和安全感
不感谢应该感谢的人,就会黑白不分失去判断力,不能防范应该防范的人了。最后栽在某个坏人手上,被利用、陷害,惶惶然失去人生的乐趣和安全感。
要饮水思源
要献上这颗干涸的心灵,来回报耶稣为你牺牲的恩情啊!祂得到授权,就会为你换上一颗正确的(君子的)心灵。君子聪明而有效率,即使被利用或辜负了,也能累积经验,培养出洞察力。他不担心被人辜负,只担心辜负别人,因此愿意检讨自己,「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这正是瑞典人的写照,一个终年被冰雪覆盖的国家,人口只有八百多万,整体生产力应该是不能看吧。但瑞典人太聪明太有效率了,懂得追求质量-- 对工作精益求精,对人诚实诚恳。一个瑞典人拥有高薪、休假和青山白水,享受傲视全球的生活质量,轻轻松松就打败三个做牛做马、龇牙裂嘴、爱拼还不一定赢的台湾人。
人生没有快捷方式,「亲爱精诚」才是王道-- 靠近智慧和力量的源头(亲),就能尊重并照顾自己(爱),对工作追求质量、精益求精(精),对人诚实诚恳(诚)。
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