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毅乐学书院之学妹读经
一字一句读《论语》第364天
原文阅读:
15.24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译文讲解:
子贡问孔子:“有没有一个字可以终身奉行的呢?”孔子回答说:“那就是恕吧!自己不愿意的,就不要强加给别人。”
启发思考: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唯一的一句《论语》一书中提到两次的话。另一次是在《论语·颜渊》篇:“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不是孔子发明的,《中庸》里也有,“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管子·小问》里也有:“语曰,非其所欲,勿施于人,仁也”。这大概是当时比较流行的一句话吧。
子贡作为孔子的弟子,估计也知道孔子和曾子之间的一段对话。孔子曾经问过曾子:我有一个一以贯之的道,你知道是什么吗?曾子说知道。于是,孔子走后弟子们就问曾子,孔子说的究竟是什么,曾子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论语·里仁》)
这里夫子所说的“道”是指做人的原则,并不是指成就。曾子将老师的原则概括为“忠恕”两个字,而喜欢刨根问底的子贡却想要寻找到一个可以奉行终生的字。孔子对此的回答是“恕”,“其恕乎”的意思就是应该是恕吧。但什么是“恕”呢?孔子给出的答案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现在,学术界普遍认为“仁”的标准有两个:一个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另一个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都是关于恕道的。
三国时的天才哲学家王弼曾解释“忠”的意思是“情之尽也”。忠就是尽真情,忠道就是尽己所能,尽心尽力恪守自己的职守和准则,忠于上级、君主,朋友等,君主也要讲忠道。虽然不求别人的回报,但内心知道自己在获得,是在增加自己的社会分量。相对而言,忠道比较容易做到。
但“恕”道更加难能可贵。王弼解释什么叫作“恕”呢?“反情以同于物者也”。反情就是将心比心、以己度人。朱熹认为“尽己之谓忠,推己之谓恕。”恕就是宽恕的意思,是宽和地对待他人。“推己”和“反情”是一个意思,最简单的解释就是当对方做了看上去对不起自己的事情时,能够替对方找理由,这就是恕道。因为你替对方找理由了,就是宽容对方了。例如,《史记》写管鲍之交,表面上是写他们二人朋友间深厚的交情,但实际上写的是鲍叔牙的知人之德。鲍叔的知人就是原谅体贴对方、替对方着想,为对方找理由,这就是恕。
南怀瑾先生在《论语别裁》中说,后人解释恕道,把这个恕字分开解作“如”“心”。就是合于我的心,我的心所要的,别人也要;我所想占的利益,别人也想占。我们分一点利益出来给别人,这就是恕;觉得别人不对,原谅他一点,也就是恕。其最伟大的精神是能将心比心、关爱和尊重他人,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
恕道对子贡来说,可能尤其重要。因为他才华很高,不但生意做得好,是工商业的巨子,而且在外交、政治方面也都是杰出之才。才高的人,很容易犯不能饶恕别人的毛病,看到别人的错误会难以容忍。所以孔子对子贡讲这个话,可以终身行之而有益,更有深切的意义。
当然,“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格言警句流传两千多年,因为古今中外,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普世同行,通达天下。这是符合人性和社会规律的处理人际关系乃至国际关系的重要原则。
简单地说,“恕”是“己”与“他人”之间的一种关系,以“不欲”的共同感受为条件,通过“勿施”来实现。其中,实现“恕”的关键是“勿施”。也就是说,“恕”的实现,不通过“施”,而通过“勿施”——不是通过“做了”什么而达到,而是通过“不做”什么来完成。
有学者描述由此得出的三个重要推论: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中,“勿施”比“施”更重要;人与人冲突的化解,不是在“不欲”或“所欲”上强求一致,而是在“勿施”上取得共识;“勿施”是主动的“不为”,可以转化成为一种抗衡力量。这三个论断,揭示出“恕”的内在深义,也颇具有实践意义。
首先,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中,将己之“所欲”或己之“所不欲”,强加于人,都可能会引起冲突,因为基于各自本性和不同经验,人之“不欲”和“所欲”很难一致。所以,“勿施”比“施”更重要。与人相处,坚守“勿施”的底线,更可能避免或减少冲突。
其次,人与人冲突的化解,不是在“不欲”或“所欲”上强求一致,而是在“勿施”上取得共识,更有希望解决分歧。例如,“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讲的是“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平等互利”“和平共处”,关键两条却是“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都是双方承诺“不做”什么——没有这两条,其他三条都无法实现。在“勿施”上先取得共识,是化解冲突最有效的办法。
再次,“勿施”是主动的“不为”,可以转化成为一种抗衡力量——“勿施”不是被动的“无为”,而是主动的“不为”。也就是说,不是“不能做”,而是选择“不做”。例如,中国拥有核武器,却宣布“绝不首先使用核武器”,就是将“勿施”转化成为一种抗衡力量。可见,“勿施”可以成为一种有选择、有意向、有抗衡作用的积极作为。
恕道看起来是“消极的”仁爱,却包含了彼此平等、彼此尊重的原则,而由“恕”引出的三个论断,也告诉我们在处理关系时如何避免冲突、如何化解冲突、如何应对冲突。这一点在实践中每个人都能有所体会。
对于个人而言,恕道还是一份德行,能够让人获得内心的安宁和平静。因为宽容、体谅别人,就是宽容、体谅自己。当别人给你罪受,但你不受,而且不是忍着疼说我没事。恕道不仅是内心坚强的表现,更可贵的是,真正地宽容可以让内心获得真正的坦然和平静。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