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一直想写这篇但是么没有下手的地方,后来受到一名老师的启发,终于知道问题在哪里了。
上学的学生写题,不但想要正确的答案,而且是问别的同学标准答案是什么,尤其是考完试。为什么呢?因为从小到大,只有正确的答案都不够,而且是标准的才行。
举个例子,幼儿园有这样一道题,从“大象,人,鸟,鱼”中找出一个和其他三个不同的。我们一般人标准答案是人,而且在幼儿园里老师直接就说是人,其他的都不对,有孩子提出异议,那么就是批评或者直接否定了。
而在西方的教育体系下,孩子回答哪个都是正确的,没有标准答案,只要说明原因,比如有的孩子回答只有大象有长长的鼻子,或者大象最重,有的孩子回答只有人才上学,或者回答只有鸟儿才能飞,只有鱼儿才能在水中游,这都对。没有标准答案。
而这点重要么?
很重要。
如果只追求标准答案,那么其实是一种“非黑即白”的思维方式。因为只有一个对,其他的都错,甚至其他的部分对也是全错,标准答案有部分错也是对。
这种思维的方式造成孩子冷血、自私、恶毒、自负、狭隘、短浅、愚昧、低贱。
是不是觉得用词太夸张了,太极端了?比如
没有。
如果仔细观察下周围的人,这样的例子多的很。
“大衣哥”朱之文,在村里有有不少人向他借钱,可是有些人借了就不还了,钱没少借,但是人缘也没落下。我猜这些人中有部分这样想:反正你那么有钱,不差我借的这点。他们在借的时候也想还,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大衣哥过的比自己好的多,让人不由得心生一点点的嫉妒,那种蛋蛋的酸从心底泛起,用“反正他也不差这点钱”来掩盖自己的嫉妒和贪婪,且心安理得。
借钱不还反而有理,这不是愚昧是什么,如果朱之文敢上门去要钱,估计当面好好说会尽快还只不过现在手头有点紧,朱之文刚出门就会在背后被戳脊梁骨骂:小气!吝啬!这点钱也要,抠门!什么玩意!
这不是恶毒是什么,这不是自私是什么???
如果这样想,你现在借钱还了,下次是不是就好借了,好借好还再借不难,这个道理古人早就这样说了。如果能看的再长远些,是不是应该还钱,而不是这次借了不还,那么下次朱之文很大概率是不会再借了,失去了一个能在危急时刻有能力帮而且有心帮助的贵人,这就是目光短浅。
不要认为这是农村的事,城市发生的事情也证明了这点。朋友在门外被人用刀捅,不救,当时不打电话,事后不认错,责任全在朋友瞎眼把她当朋友;开车撞人,没死再补刀;这些不是冷血是什么?
这些问题的产生有很多的原因,但是都是一点点的养成的,从孩子的时候,从追求”标准答案“开始的,因为除了标准都错,那么”好人“的标准答案就是,你有钱我借了不还,你也别来要。”朋友“的标准答案是,你替我挨刀死了,你父母也别闹。来要钱,来闹,都是错的。逻辑在这。这是点型思维,连线性思维都没有,因为,好人有不同程度的好,不同地方的好,从好人到坏人之间有无数不同程度的不同维度的好坏,就像素描铅笔从2H到6B,颜色是逐渐加深的,有很多的过度,黑到白是灰,而灰度可以无限的划分。
问题是,意识不到这点,这才是最可怕的,因为你不知道你不知道!就不会做出反省和改变。
对于学校这个坑,都是入坑多年而不自知。答案,正确答案,标准答案。不要再扼杀孩子的正常思维方式了,让他自由些。
所以,请相信孩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