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0-9.22刚参加完深圳第六届中国慈善公益展。记录一下成长的体会。咋会总体来观展的人不多,展馆的面积还是挺大的,开展前一天我们来布置展览整个场地还都是上工地到处弥漫着灰尘刺鼻的气味,还有杂乱的装修废弃物。就想起来,我们6月份到德国汉诺威的时候去参加cebit费电子展的,提前一天去布展的时候,展馆里面人很少,但大家的工作都井然有序,非常的高效,也没什么杂乱的废弃物非常干净。即便是一些临时的设备,姐做的也都非常的用心到位。第二天一早正式开展的时候,我们到展位上,坐在椅子上,衣服立马就脏了,到处都是灰尘。而且每个展位都有自己的音响设备,所以整个场馆中的一个背景声还是比较嘈杂的。参展的主体拿各级政府占了很大的部门,但是呢,也都是应付个差事,比如国务院扶贫办,民政部门,展位上长时间一个人都没有。
从展商服务来讲,我们进来之后。有各种推销的,推销快餐的,推销矿泉水的,而在汉诺威参展的时候,这些基本的小件儿的消费都是包含在展商服务里面的,因为都是大家的必需品来布展的这些参展方吗?对于水这些东西肯定都是需要的,所以这个成绩办展览的这些公司呢?对于比较低的价格放在服务费用里面而不是让不熟悉本地情况的咋上,再花费不少精力去购买一箱矿泉水。这个展览呢?从远处看,只是非常的气派,装修的也场面感也非常好,但是细节一看还是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好像国内对展览的理解就是一个搞面子的工程,而展览却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时说促进交流,那么在国外参加展览,去听各种主题演讲和沙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而整个展览过程中也有一些主题沙龙的安排,听了几场下来,显然都比较一般,没有什么含金量。来观展的观众的也寥寥无几。
从这些细节体验的差别,能感受到专业的人做事情和一个看起来很简单的事情,有非专业的人去做,最终的效果是差别非常大的。
第二个部分讲一下目前观察到的国内的这些公益机构等一些问题,基本上国内90%以上的公益机构没有自我造血能力,是在于公益的手法去做公益。所以这些机构在运转的过程中都存在一个资金来源的问题,资金的来源呢,基本上都依靠募捐。所以很多时候,一个公益机构发展的好坏,跟他募资的能力有很大的关系。赞一个在公益机构运营的这些人员,嗯,目前来看的行业的一些经营专才密度还是比较少,更多的是一些有爱心,有闲时间,但是这样的运营,整个效率还是非常低的。还有就是年轻人偏少。很多公益机构呢,其实是一个类宗教化的运营。为什么这么讲呢?你这个里面大部分呢?其实是在讲他们的理念,故事。专业化的东西其实比较偏少。公益就是很大一部分有心理辅导,经济救助,这里面要做好不?只是说有一份热心就能做好了,还需要很多的专业技能来支撑,这里面看到台湾的词句,他们其实和很多科技结合,比如做环保的项目是吧,现在这个塑料回收的技术也能进来等等,这方面还是可圈可点的。还有就是蓝天救援队,关于急救的这种展示急救技能的训练,这个方面也是做的非常不错的。其他的公益机构看到的,里面的宣传故事的冷嘛,真正有品牌的公益机构,有规模的公益机构貌似都非常的少。这个过程中总结思考一下,第一个资金来源要有一个可再生的能力,以公益的手法来做公益,会越做越小。因为公益机构本身也是一个经济体,总不能光靠着社会爱心人士的输血来维系,如果说靠着募捐方式来进行,在国内呢,有法律法规制度方面的一些原因,别忘了公益机构管理的规范性问题,透明度问题,信任问题,目前还都没有一个很好的成体系的解决方式。公益机构的生存问题或者说的更直白一点,公益机构如何具备自我造血的技能问题是一个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在中国,很多人认为做公益就不能赚钱,不能盈利,其实这是一种偏见。对比了这么多公益机构,最后发现格莱珉的这一套体系还是非常非常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和观察。
再一个中国做公益的这些主题就是能更多一些企业品牌或者是政治方面的诉求。更多是作为一个组织的附属部门再去做,而不是作为一个独立的专业化的机构去运作。比如百度腾讯这些公司都有自己的公益部门。还有很大一部分是各地的官办公益机构是在市场的信任度的问题依然是一个制度性的。总结下来就是说机构做公益的专业度很大缺陷的。
和参加科技展览上,人声鼎沸,观众络绎不绝的这种场面对比起来,公益展览的人数寥寥,也说明目前这个市场其实是远离了大众生活。
公益机构的成本和效率问题
目前公益机构的运营更多靠人员来进行,而一些新科技公司的加入,比如腾讯,阿里巴巴这些他们让人每天的步数捐出来,然后呢鼓励大众来运动,这样的话,一方面促进了人的健康,一方面呢,撬动了一些公益基金。是一个多方获益的事情,科技的力量就是说可以写作的边界,聚沙成塔,让更多微小的力量可以参与进来,而过去,如果说依靠人去做公益的事情,那么几毛钱,甚至几分钱,这样的力量是无法有效的聚集起来的。目前看来,国内的公益机构对于科技的融合应用,非常欠缺的,一方面和公益机构管理人员的年纪普遍偏大,有关另外一个这些机构里面还是缺乏市场意识和对前沿科技的关注应用在这个里面,去跟别人讲区块链,发现很尴尬,基本上都对此无感,甚至都没有听说过。所以我要再跟他讲区块链家公益的模式,目前来看,就如同讲天书了。
很多企业为了改善一下自己的品牌形象,搞一个公益部门,但实际上做这些并不是他们所擅长的事情。
思考了这么多,我们要回到问题的本质而存在公益机构存在的基础是什么?他为这个社会提供什么?承担一种什么样的社会分工?
如果说作为经济主体的这些企业来为社会提供物质生产服务那么大部分不挣钱或者不以挣钱为目的的社会公益机构,他们为这个社会提供的是什么呢?
一个提供再分配调节的功能,缓解社会矛盾的功能。当然了,我觉得人都有一定的精神追求都有关爱别人的需求,汇总起来如上种种,我觉得这是人作为一种社会性动物对于意义的需求。凡此种种意义的需求,构成了种种会公益机构存在的基础。那么公益机构发展的问题就转变为如何社会供应这种寻找意义的需求?
公益的手法做公益,公益更多停留在一个小范围的阶段。以公益的手法做商业商业都必然失败,以商业的手法做公益,公益才可能惠及到更多人。伴随着科技的发展,很多人参与公益活动的门槛会大幅度的降低。公益活动的透明度和信任的问题也的发展融合,有比较好的解决方案。那么整个公益组织的发展,下一步该往哪里走呢?科技人才在解决了物质的问题之后,他们如果要寻找一份人生的意义,他们如果到公益这个领域又会做什么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