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将告别魏晋名士之际,我突然被一阵爽朗的笑声吸引,仔细一听,间或还有抑扬顿挫的诗歌吟咏。抬眼看,浙江绍兴会稽山的兰亭附近聚集了一群人,数一数,老少共计42位。他们正围聚排列,依次坐在蜿蜒曲折的溪水旁边。环形的渠水汩汩流淌,一只漆制的酒杯正在水中缓缓飘移。
转眼,那只杯子停在了一位儿童的面前。他迟疑片刻又转头凝目看向一位气度不凡的老者,后者只是微笑,捻须不语。
“子敬,时间到了,罚酒三杯!”人群爆发出一阵嬉笑声。那孩子,倒也爽快,仰头一口气连喝了三杯。子敬是谁?他就是“书圣”王羲之的小儿子王献之。少负盛名的他,不幸败在了“曲水流觞”这个游戏项目上。
为此,清代一诗人曾作“却笑乌衣王大令,兰亭会上竟无诗”调侃王献之,我认为算不得中肯之言。人家当时才9岁而已,换了你,去试试?
这次兰亭雅集,有十一人各成诗两首,十五人成诗各一首,十六人做不出诗各罚酒三杯。这些人有来头,除了王羲之子、侄献之、凝之、涣之、玄之等,还不乏当时政界、文艺界的风云人物,如司徒谢安、辞赋名家孙绰、矜豪傲物的谢万、高僧支道林等人。
“东床快婿”王羲之育有七个儿子和一个女儿。女儿王孟姜,后来成了大名鼎鼎的诗人谢灵运的外婆。这次聚会来了老大、老二、老三和老幺,四子肃之、五子徽子、六子操之没有到场。老四、老六去了哪儿,我不得而知。但老五是否前阶段去拜会画家戴逵太过劳累而没有参加?
有意思。让我宕开笔多说几句。
老五住在绍兴。一晚醒来,只见外面大雪纷飞,一片银白。他再无睡意,命仆人取酒自酌。一边喝酒一边吟诵左思《招隐诗》时,突然想起了好友戴安道,当时戴住在八十里外的嵊州(越剧的发源地)。徽之随即雇了一名舟子乘船前往,船行了一夜才抵达,但他随即却命舟子折返而回。人问其故,老五说:“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
这则“雪夜访戴”的逸闻趣事,虽说在时间上牵强附会经不起推敲,但我列录于此,就是想从侧面勾勒当时名士不拘常理的乖张作派。这既是潮流,也是时代的一个缩影。
回到兰亭。
那天是公元353年的农历三月初三日。
这天,崇山峻岭的会稽山上,天朗气清,惠风和畅;兰亭周边植有茂林修竹,一条九曲环绕的小溪,清流欢快,水声动听。
在这景色怡人的仲春时分,他们一群人来到兰亭雅集,明面上是进行“修禊”,即:到水边举行祓祭仪式,用香薰草蘸水洒身上,或沐浴洗涤污垢,感受春意,祈求消除病灾与不祥。但,真正的目的是游春踏青,饮酒赋诗。
这不,“曲水流觞”项目完毕后,大家将诗歌汇集起来,一致推举本次集会的召集人、德高望重的王羲之为诗集写一序文。老王欣然接受,用鼠须笔,在蚕纸上即席挥洒,心随意转,意到手动,顷刻间便写下了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的被后人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集序》。
坦率说,本来我觉得王羲之与一百年前那些真正游戏人间的魏晋名士有很大不同,但无可辩驳的事实是,他在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的地位大大超过了前面那些人。原因么,大家都很清楚,中国书法史上,他无疑可坐第一把交椅,而书法史上无法超越的高峰,正是这篇《兰亭集序》。
我拙作名叫《诗词小析》,诗词以外的艺术门类本不应多说,何况我才疏学浅,涉猎有限,但这篇千古传世的序文不得不提。书法技艺,我一窍不通,但“入木三分”这个成语,正是王羲之笔锋力度的见证。
至于其书体的美,大约可用曹子建《洛神赋》里面的几句来概括: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
如此清风出袖、明月入怀般精妙绝伦的作品,赢得后人青睐慕拜也就不足为奇了。所以唐太宗费尽心机派人辗转得此真迹,并命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扥书法家刻意临写,冯承素为首的拓书人,也奉命将原迹摹成副本。后人如颜真卿、柳公权、苏轼、米芾、黄庭坚、赵孟頫、董其昌等历代书学名家无不对“书圣”王羲之心悦诚服,推崇备至。
可以这样说,行书方面,能稍稍与之一比的也只有颜真卿的《祭侄稿》和苏轼的《寒食帖》了。
这个“之”,当然就是《兰亭集序》。巧的是,整篇序文里出现了二十多个“之”字,且均不雷同,怪不得王羲之后来无数次再写,均无法超越第一次即兴挥毫的原文了。
但今天的重点不谈他的书法。其实,大家稍稍留心下,这篇文的内容也值得一读。与当时流行的玄谈虚空不同,此文清新自然,朴素平实,毫无表演做作的成分。下面看原文: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修禊(xì):沐浴洗涤以祓除疾病和不祥的礼仪活动。信:实在。趣舍:通“取舍”。契:符契。一:把······看作一样。齐:将······等同于。彭:彭祖,古代长寿之人。
文意:
永和九年,属癸丑之年。暮春上旬的一天,为了举行禊礼,我们汇集在会稽郡山阴的兰亭。聚会的人群中,少长兼有,都是些贤达之人。此地山势俊朗,茂林修竹,又有清澈激荡的溪水,在亭子的左右环绕辉映。我们引水为渠,排列坐在溪边,做着流水曲觞的游戏。虽无丝竹管弦齐奏的盛况,但喝酒赋诗,也足够畅叙内心的感情。
这一天,风和日丽,天气晴朗。仰望高远辽阔的天空,俯视大地上充满蓬勃生机的万物,目力所及,不禁胸怀开阔,心旷神怡。
来世间一遭,人生苦短,俯仰之间即是一生一世。有的人足不出户,言谈间照样胸怀天下,有的人为了聊寄自己的情怀,将志趣托付于表面的放纵不羁。虽然爱好各异,静躁不同,但无一例外的是:当他们接触到让自己开心的事情时,都会乐而忘忧,竟然不知道衰老将至。而一旦日久生厌,必定心随境转,于是慨叹之情油然而生。往事如梦、旧欢不复,尚且让人唏嘘不断,何况寿命长短,只能听凭造化,谁也躲不开灰飞烟灭的运命。古人说:“死生毕竟是件大事啊。”想想,怎么能不让人悲痛万分?
每当前人兴怀感慨引发我内心的共鸣之际,尽管我难以清晰表达,说明原因,但览读他们的文章总不免嗟叹感伤,情难自抑。生死怎会一样?长寿和短命又岂能等同?持肯定意见的人不过是虚妄之言罢了。后人看待今人,也就像今人看待前人。可悲!所以我得记下这次所有与会者的名姓,并录下各位的诗篇。纵使世事变迁,但我相信,触发人们情怀的原因大体相同,他们的思想情趣都是一样的。后世的读者,也一定会对这次集会的诗文有所感怀,各得己见。
部分人认为这是一篇优美至极的散文或骈文,说什么“字字珠玑、自辟径蹊、不落窠臼、隽妙雅逸,且造语玲珑剔透、音韵和谐、朗朗上口,······”,等等,我以为太过夸大其词了。
在我看来,这篇序文的可贵之处,恰恰在行文的疏朗简洁以及语言的自然清新上,这就与当时文坛流行的辞藻堆砌、雕章琢句等华而不实的文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王羲之的书法太漂亮了,他不再需要涌金叠银、流光溢彩的文字为自己装门面。
我一向以为,干净、素朴、真诚且有思想内容的文章,才是一流之作。就如司马迁,竟然能从崇尚绮丽奢靡的“盛世宏文”汉赋中突围而出,他靠的就是朴素得近乎原始但又挟着千钧之力的一支巨笔。
在他那儿,没有形容,拒绝排比和对仗,更不屑辞藻的铺陈,就这么娓娓道来,态度严谨而从容,文句错落有致,但感情饱满,通过一个个人物的塑造,愣是写出了中国历史的魂魄和气质。
这位男人,深受奇耻大辱,还能客观公正地对待历史人物和浩瀚芜杂的历史事件,这需要多大的斗志毅力和悲悯心境。且一不小心,很多智慧且生动的名言警句,由他笔端流淌出来,几千年后仍熠熠生辉,滋养着国人的心性。这就是思想的力量,文字的力量。
想想那些普通而警世的语言吧:
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众口铄金,积毁销骨;民人以食为天;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项庄舞剑,意在沛公;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太多了,此处不能尽言,再说离题太远。
《兰亭集序》之所以成为中国文学艺术史上最璀璨的明珠之一,主要因为其无与伦比、无法超越的书法艺术价值。至于文学方面的成就,我以为很一般,但此文凸显出的思想内涵仍值得我们细细体会和领悟。
序文,从开篇的生之乐,到第二段的死之痛,自然引发出人生无常、盛事不再的慨叹。但王羲之没有陷入消极的生死观,相反,他话锋一转,大胆发出了生死岂能等同的质问声。
东晋是名士风流的时代。然而此刻的风流,早已变了味。他们再也没有阮籍、嵇康那些人的血性和反叛精神,充其量只是学了点皮毛。如今的他们,以崇尚老庄为幌子,大谈玄理,不务实际,思想虚无,行动无为,整天在寄情山水中放浪形骸,在虚妄的玄谈中浪费生命。
他们认为,死了就死了,无所谓,因为死就是生,生就是死,“一死生”“齐彭殇”、“方生方死,方死方生”,他们对庄子《齐物论》的观点笃信不疑。
糊涂啊,你们这些所谓的名士!人生何其短暂,生命何其宝贵,怎么能随随便便让它从我们身边消逝呢?我们得振作起来,决不能让我们的生命如浮萍般随波流浪,像鸿毛般随风轻扬,老王心想。
能与时风为悖,大胆否定尘嚣甚上的老庄虚无人生观,这才是王羲之的可贵之处,也是《兰亭集序》除了书法价值外最令人欣赏的地方。
话说王羲之大笔一挥,成就经典的《兰亭集序》十二年后,江西九江一位婴儿呱呱坠地,他就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诗人之一,下个章节的主人翁--陶渊明。
我们过一个阶段再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