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3157774/8d00f2dfb2007b14.jpg)
-1-
身陷书海时,我已不是我,是脱掉肉身的一缕魂魄,随着作者笔下的文字穿越时空,去到一个个陌生的年代,去感知作者的喜怒哀乐。
我看到,当时社会的丑陋与和谐,人们的隐忍或幸福。但那又和我有什么关系呢,我只是个旁观者,到此一游罢了。
但作为一个旁观者,也是有讲究的,比如看书的场所。家与书店,后者更能让我静下心来体会书中的辛酸苦辣。
这不,家里收拾完毕后,我顾不得睡午觉便只身来到书店。看着书架上玲琅满目的书籍,不知道要读什么书,那就随心吧。
指尖在各列书籍中跳跃,视线一扫而过,最终选定的是蔡崇达的《皮囊》。
蔡崇达为80后媒体人,曾任中国多加顶级刊物的主编、总监,人称“天才达达”,韩寒口中的“写作大师”。
《皮囊》是一部有着小说阅读质感的散文集,也是一本“认心又认人”的书。作者以人物肖像画的方式描绘了福建渔业小镇的风土人情和时代变迁,在温情而又残酷的故事讲述中阐述了他对父母、家乡的缅怀,对朋友命运的关切。
序言中,刘德华说:“打开《皮囊》,读到崇达果然文如其人的真挚,坦荡荡的自然自白成长经历,没有掩饰凡人难免的喜、怒、哀、乐、贪、嗔、痴,所以很真。看崇达敞开皮囊,感性分陈血肉人生,会不自觉卸下日常自甘冷漠的皮囊,感同身受。”
![](https://img.haomeiwen.com/i3157774/fc495ac998c0247a.jpg)
-2-
“臭皮囊”,皮革制成的袋子,比喻藏污纳垢的肉身。语出佛家典籍《四十二章经》:“天神献玉女于佛,欲以试佛意、观佛道。佛言:革囊众秽,尔来何为!以可诳俗,难动六通。去,吾不用尔。”以佛观之,皮囊乃易朽之物,用于包裹不朽的灵魂。
在这点上,作者的阿太(外婆的母亲)看得最透。与书籍同名的第一篇散文《皮囊》中提到,阿太白发人送黑发人,在葬礼上突然发怒,原因是有人杀鸡不利落,导致那只鸡洒着血到处跳。她一把抓住那只鸡,狠狠往地上一摔,说:“这不结了-别让这肉体再折腾它的魂灵。”
她还曾把不会游泳,还年幼的舅公扔到海里,让他学游泳,舅公差点溺死。所有邻居都骂她没良心,她说:
“肉体不就是拿来用的,又不是拿来伺候的。”
她认为是肉身困住了她的灵魂,所以她对待这一身皮囊一点都不客气。切菜时把手指切断了也无动于衷,就连去世也是一件轻松的事情。
她弥留之际时传话给作者:“黑狗达不准哭。死不就是脚一蹬的事情嘛,要是诚心想念我,我自然会去看你。因为从此之后,我已经没有皮囊这个包袱。来去多方便。”
阿太看得开,不愿让这污秽之身拖住她本该轻盈的灵魂,撒手西去对她来说是一种解脱。
![](https://img.haomeiwen.com/i3157774/dc4e4ffe077ff926.jpg)
-3-
皮囊包裹着心,心醒着的时候,从内部发出光照亮皮囊。但心大多时候是睡着的,能唤醒它的唯有人的欲望、信仰。
母亲修建房子的执念和对神灵的信仰,父亲对行走的渴望,两个阿小对大城市的向往以及厚朴心中的理想世界,他们无不是为了心中的欲望挣扎着。
在作者描绘的众多人物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一个名叫张美丽的女人。
在那个思想封建落后的小镇,街头巷尾到处都是她的传说,关于侠客,关于女鬼。事情的起因是,她在结婚前把身体给了外地男人,尽管后来他们结婚了,但仍不能被人们接纳。
所有人都觉得她该死,所以传言说她死了。她的传说,被人们津津乐道地传播着,当成教育孩子的反面教材。
小镇上的人,一方面打听那些勇敢进舞厅的人,打听那白白的大腿和金色的墙面,另一方面又摆出道貌岸然的样子严肃批评,张美丽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她站在欲望的悬崖边,被人们反复讲述着。
她离家,又归来。带回来的唯一消息是,她离婚了。在当时,小镇上的人还不懂得离婚这事。因为她与其他人不同,所以大家都觉得她是错的。
在她回来的第二天,便被家族赶出家门,大肆宣扬地与她断绝关系。她在学校对面开的一家店,每天早上都写满了歪歪斜斜的字:不要脸、贱人、狐狸精去死。没有人知道她开的什么店,但一致认为她的店充满了魅惑,不是正经的店。
她的美丽被嫉妒,她的开放无法被社会接纳。这使她一生都充满了污点,无论她做了什么好事都不会被感激。
学校号召捐款翻新校舍,她立马捐出能建一栋房子的钱,校长接过时犹豫不决,好像连带着她的钱也是肮脏的。钱是收下了,但学校公布的捐款名单上没有她名。第二次募捐,她仍毫不犹豫地捐了很大一笔钱。身为捐款最多的人,名字却被记在最底下的位置。尽管如此,她还是开心得不得了。
她的生意越做越大,赞助小镇经费时从不会犹豫。小镇上的人还是没变,一边收下她的馈赠一边指责她。
后来,她开的娱乐城出事了,所有认识或不认识的人都跑来骂她,骂的还是几年前的话。她的亲人说当初不该生下她这个妖孽,邻里邻居用石头砸她。同几年前一样,所有人都希望她死。
没多久她真的死了,死于亲人的不理解、社会的不接纳,死于流言蜚语。可悲的是她的死没能让小镇上的人有一丝愧疚,反而燃放鞭炮庆祝。家族也不愿接受她的魂灵,任由她成了孤魂野鬼。据说,这是对一个人最大的惩罚。
可是她到底做错了什么?除了一开始追求爱情,她没有做娼妓,没有卖毒品,她只是把她觉得美的、对的、她喜欢的,都做成生意。
很多时候,她背负的不仅是她的肉身,还有所有相干或者不相干的人强加给她的枷锁。这令她步履难坚,最后,灵魂终于充破了皮囊。
她不是第一个被流言蜚语逼死的人,也不会是最后一个。在这互联网盛行的时代,人们仿佛已经习惯站在道德制高点上指责别人,有多少人因此患上抑郁症,又有多少人因此自杀?想想都觉得讽刺。
![](https://img.haomeiwen.com/i3157774/741f32d1beebca29.jpg)
-4-
作者身边朋友、家人的经历构成了这本书的内容,正如同他所说,路过我们生命的每个人,都参与了我们,并最终构成了我们本身。
在阅读书中第一篇《皮囊》时,我是欣喜的,这样的开篇无疑是有力的。但纵观整本书,文章的质量却呈滑坡式下降,作者过度的口语化和浓浓的日记风让我大为失望。
有人说,作者敞开皮囊书写过去时,笔下的情感克制的,以客观的角度去轻描淡写苦难。他在这般艰难的环境中成长实属不易,我也能理解他不曾说出口的痛楚。他也的确是在缅怀过去,但那是以成功的姿态去缅怀,他笔下的朋友,在现实中真如他所说那般过得不如意吗?貌似成功的只有他一人。
很多身在异乡的人能在书中找到自己的影子,因为那是生活,谁人的生活不是充满荆棘,而又不得不咬牙坚持?
苦难,成了这本书的卖点。其背后的深意,我无迹可寻。只当是看本故事书罢了,不必挂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