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偶然在蜻蜓上发现一档房地产自媒体节目叫《长盛说房》。主持人长盛是北京某媒体的资深楼记,已经在这行里混了十多年。节目有音频也有视频,每期都不长,更新时间也太固定,选题上也不算集中,但得亏主持人够专业够经验,每每将信手拈来的话题分析得头头是道,我在上班途中连续听了好多期,颇为受益。比方说就有一期,说中国式房地产的周期,就特别能打动我。
他的发现是从梳理过往所做过的房地产的选题策划开始的。有一次他拿出若干年前某一段时间里的策划方案,只看标题,逐一比对当时的行业和市场状况,竟发现二者是出奇的一致。并且这还不算,抽出这些新闻的标题,往前或往后套入某一时段的市场中,还管用。比如说,从泡沫形成——调控开启——降价销售——放出利好——激励市场——价量齐升——泡沫形成。期间相伴随的是土地市场的完美配合(地王——放量——控量——地王)规律性就十分强。
我非常熟悉长盛的操作方式。从04年底进入地产圈第二年担任某地产杂志的执行主编开始至今,也算经历过几轮的房地产周期。也曾为每期的封面选题绞尽脑汁的想,也曾为市场的牛转熊或熊转牛操着卖白菜的心,有踏准节拍的时候,也有挠不到痒处的时候。现在想想,都是套路。这种套路,如春种秋收,冬去春来,似乎不以某一个体或某一种力量所左右,中国的楼市就是这样跌跌撞撞走到了今天。
而现在,我们似乎又听到了拐点的声音。对市场敏感者可能已经按奈不住兴趣起来:翻转?还是翻转?还是必须翻转?
如果不信,请看以下几条热搜出来的地产新闻:
克而瑞说:调控加码楼市遇冷,房企开启土地扫货模式:一边是房地产调控加压、市场遇冷,另一边是房地产企业拿地热情不减,特别是标杆房企拿地积极性依然持续。截至目前今年拿地最多的30个标杆房企拿地总金额已超过7716.8亿元,相比2016年同期拿地最多的30家房企合计上涨了61%。
中原地产说:融资骤降8成!房企,陷入极度贫血。2016年1-5月房企融资数据高达5514.8亿元,而2017年截至目前合计房企融资资金只有1232.4亿元,同比跌幅高达77.7%。
而著名经济学家黄生则抓住一条新闻发散开来:
一个较大的房地产商新盘降价20%,但必须要全款,打响了房地产降价第一枪,需要全款,说明开发商需要快速回笼资金,很缺钱,随着今年货币政策回归稳健,金融监管越来越严,很多开发商会资金紧张,因此降价销售将是最快回笼资金的方法,一些开发商能不能躲过这次货币转折期还很难说,不排除有倒闭可能。说的是融创在郑州的某楼盘。融创缺钱吗?不敢说,前不久还搭救乐视呢。但如果是的话,以孙宏斌的雷霆万钧,估计是在憋大招了。
同情中介的声音也适时出现:
北京近九成中介遭遇“零成交”:5月北京市二手住宅共成交10801套,环比下降约4成。亚豪机构市场总监郭毅分析,如果月成交量低于1万套,就很难“养活”市场上目前的中介队伍。据悉,北京10万中介经纪人中,大约已有20%离职或转行。2011年调控收紧时遭遇到的中介闭店潮或将再现。
上述新闻,单单一条拎出来看,可能说明不了什么问题,但放一块儿看,虽有自相矛盾的地方,比如开发商融资障碍手紧没钱但在土地市场上却毫不手软,就算看好后市,请问那真金白银是大风刮过来的吗?中介哭穷,原本司空见惯,这也正是调控政策要达到的目标之一。处于当下的周期节点上,食物链的最底端,市场上的风吹草动传导效应最快最真实。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离职或转行是一种理性的选择,这与市场转暖转火之后的回归同样属于一种常态现象。大可不必友邦惊诧,或别有用心吧。
不用怀疑的是,市场在寻找突围的方向,并且这一方向将会在多重力量的拉扯博弈下越来越清晰。在这晨昏未明时分,是个人或企业做出选择的时候了。正如某段子所说:
2007年,王石提出了泡沫论,指出中国房价涨得过快、升幅过大,已经出现泡沫,泡沫早晚都会破裂。2008年,王石提出了拐点论,指出房地产还不出现拐点才是咄咄怪事,中产阶级买不起房子,市场就到调整期了。2014年,王石又提出了顶点论,指出,李嘉诚在接近顶端的时候他就出手了,接近顶端了,那就要注意了。每次反观王石或者其他大佬唱空楼市之时,何尝又不是他们低价拿地、便宜收购与大幅扩张之时?
关键是:你认为现在大家是在唱空楼市还是唱多楼市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