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课练、作业练、测试练,怎么提高这么慢?
反复讲、瞪眼讲、破嗓讲,怎么进步这么点?
题量和成效不成正比,付出与收获不相匹配,一个悲催的讲题怨妇由此诞生。
感谢师尊掌门和现任掌门如此周到的考虑,如此巧妙的安排,工作室的小伙伴们能够在新的学期静下心来寻找与阅读题和解的办法。
第一期活动,掌门瞄准了“概括类”题型的做题方法。这个任务看似简单,却让我头大了半个多月。方法是微观的,我提醒自己不要着急,先从宏观上发发力,所以第一part,就变成了如下内容。
且慢!谈方法前,我们先说说意识
讲阅读题,教给学生拥有四种意识很重要。
第一,文体意识。记叙类、说明类、议论类、非连续性文本等是阅读题的常客。其题型不同,答题的方法也不同。尤其是到了做综合题的时候,经常有学生在文体的判别上摔了跟头。比如,议论文的举例论证写成举例子,说明文出现“证明”了什么的字眼儿,苦苦写对了作用,却因文体不明丢掉了分。
讲题时,我问学生如何快速准确判别文体,百分之九十五的学生都知道阅读题干,像议论文会问论证方法,说明文则问说明方法,文体清晰,容易判别。
诸君会问,题干判断不出文体该如何是好呢?我的办法是从内容入手。写人的、记事的多是记叙类文体,说明某个事物特点的是说明文,表明某个观点的是议论文。近年来,非连续性文本频频亮相,其中有的轻文体知识的考查,尤其是探究多则材料的题更注重考查学生分析材料之间关系的能力,这时第二种意识就显得尤为重要。
第二种是文本意识。关注文本,就是要拒绝标签式回答、概念式回答。我们要做的是提醒学生眼中有文本,笔下划文本,思考不脱离文本,将文本意识常驻心间。
如果说文本意识是根基,文体意识是枝干,那么第三种加工意识就是让每一片小树叶的回答都有意义。拒绝直接引述,要提炼、要综合。依题要求,“合法”加工,是为正道。
最后一种意识是分值意识。是否具备分值意识,极大地反映了一个人的答题态度和习惯。一般来说,几分答几点,多想几点不偷懒是态度端正的表现,更是思维勤奋的表现。
前期方法思考VS后期复盘反思
思考概括类题型的答题方法,我首先提醒自己,不能忘记第一种意识——文体意识。不同文体,概括类题型的方法指导应该有所不同。
记叙类文本,我从人和事两大方面探究方法。
概括事,直接概括上采用“要素串联法”,局部采用“察定找仿”补全情节法。
概括人的形象特点,我采用“正侧识人法”。“正”是人物描写、典型事件,“侧”是人物评价和环境烘托。
说明文,我总结出“三找法”,即找中心句、找关键词、找标点。
议论文也是“三找法”,即找论点、找关键词、找标点。
在点评环节,两大掌门纷纷向我开炮。师尊掌门甚至又拿出她一二三四五的“开会理论”,提醒我“四意识”“五方法”有点狂轰乱炸。现任掌门用“大学教授”论委婉地提出了我的问题。会后,我也在思考,是否应该将文本意识和加工意识整合以及四意识怎么传递给学生等问题。思考如下:
文本意识和加工意识能整合吗?暂时不能整合。
有些题干,只需要具备文本意识。比如,请你找出文章的中心论点。这题不需要加工,只需要找到并抄下来。
怎么加工?前期我的思考确实混乱,经过大家的点拨,审视我的二级支脉,加工意识和文本意识的方法出现了交叉。比如,观察、划出某些关键词句等需要关注文本,而加工是找到词句以后怎么联系,如何表述。现在想来,加工可以是删繁就简,也可以是添枝加叶。但方法还是不具体,还需要再深入研究。
综上,暂时还是不能说服自己把它们归为一种意识。
四种意识拿出一节课、一个题传递吗?我的回答一定是不,因为每一种文体都需要具备这四种意识。这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需要不断地阅读训练水到而渠成。
这次小伙伴儿的质疑,逼迫我深入地思考前期的思维漏洞。头越来越大,头发丝儿却越来越少,但是怕什么呢?因为,我并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