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雪中萍
在很多文学作品和影视作品中都曾见过“文化大革命”的描述,但几乎都是寥寥几笔,也许是不愿提及,也许是不知其详情。我辈七零后生人,只从父母口中和历史书里了解些许而已。
而季羡林老先生却将自己在“十年文革”的所见所闻所历写得如此的有画面感,而且语言还很是诙谐幽默,一个经历了那么多苦难的老人,如此平淡的叙述苦难,内心是多么的强大啊!
如今我辈生活在太平年代,读着书,想象着当时遭遇迫害的“季老们”,体会着他们当时的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心中时时为他们难过,也不由感到胆战心惊,庆幸自己晚生许多年。
季老在后记里说:“我原来为自己定下了一条守则:写的时候不要带刺儿,也不要带气儿,只是实事求是地完全客观地加以叙述。但是,我是一个有感情的活人,写着写着,不禁怒从心上起,泪自眼中流,刺儿也来了,气儿也来了。”是啊!亲历了那段屈辱人生的人,一定不愿再提及,提起也定是不能自已,季老写下这本书,无异于揭开疮疤,还要往上面撒盐。

“最可怕的是,我逐渐发现,‘十年浩劫’过去还不到二十年,人们已经快要把它完全遗忘了。我同今天的青年,甚至某一些中年人谈起这一场灾难来,他们往往瞪大了眼睛,满脸疑云,表示出不理解的样子。从他们的眼神中可以看出来,他们的脑袋里装满了疑问号。他们怀疑,我是在讲“天方夜谭”,我是故意夸大其词。他们怀疑,我别有用心。他们不好意思当面驳斥我;但是他们的眼神却流露出:“天下哪里可能有这样的事情呢?”我感到非常悲哀、孤独与恐惧。”这是季老写书的缘起,也是现实真实的写照,七零后的我们没有亲历,但或多或少还有耳闻,如今的孩子的确是把这些当故事听,也觉不可思议。

那一次“革命”是对文人的侮辱,也是对知识分子的迫害,季老曾还有侥幸心理,书中写道:“我自信,我从不反党、反社会主义;我也没有加入任何反动组织,“反革命”这一顶帽子无论如何也是扣不到我头上来的。心里乐滋滋的,没有再想下去。”结果却也被批斗,体验“喷气式”,住“牛棚”。

季老如此描写所见批斗场面:“一年多以来,我看够了斗争‘走资派’的场面:语录盈耳,口号震天;拳打脚踢,耳光相间;谩骂凌辱,背曲腰弯;批斗完了,一声‘滚蛋!’踢下斗台,汗流满面。到了此时,被批斗者往往是躺在地上,站不起来。我作为旁观者,胆战心颤。古人说:‘士可杀,不可辱。’现在岂但辱而已哉!早已超过了这个界限。我们中华古国,礼仪之邦,竟有一些人沦落到这种程度,岂不大可哀哉!”画面感超强,悲愤之情却溢于言表。
当季老也被冠上罪名批斗时,他想到一死了之,看这一段时,不禁泪流满面,他不想死,但一个人无尊严,无自由时,也许死是最好的解脱,多少文人在这次“革命”中离开,不是没有眷恋,而是心痛不已吧?季老死前再三思考,还怕吓着自己的婶母和老伴,最终决定带着安眠药离家赴死,怎样的悲哀和失望,才会有这般平静与决绝,那时很多文人也许都是在这样的心态下自绝。

季老如此评价“文化大革命”的作用:“我因此想到,在‘文化大革命’中,写大字报锻炼了书法,打人锻炼了腕力,批斗发言锻炼了诡辩说谎,武斗锻炼了勇气。”如此评价,也是莫大的讽刺。
我想,季老在多年之后,能够平静的回忆这一段对自己来说很屈辱的历史,甚至不乏对自己当时心态的剖析,对自己非人的待遇都能一笑而过,也算是放下了。他研究佛学,也许已经从中参透了许多,我等凡人不能领会。

季老忍受刮骨疗伤似的痛苦写下此书,应该是他对国家的热爱和责任,他没有在“文革”中死去,亦没有逃离他国,他是想让这段历史被更多的人了解,以史为鉴,不再重蹈覆辙。他说:“今天的青年人情况可能不同。他们对‘文化大革命’不了解,听讲‘文化大革命’,如听海外奇谈。我觉得值得忧虑的正是这一点。他们昧于前车之鉴,谁能保证,他们将来不会干出类似的事情来呢?”这是一种责任感,也是拳拳爱国心啊!
古人云: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我以为,以史为鉴,可以体会到自己的幸福,读着此书,在泪目中不禁幸福感倍增。
2018.3.20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