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镜中》

作者: 安徒生的树与明月 | 来源:发表于2021-09-06 13:36 被阅读0次

    原创 筱箫雨笙 安徒生的树与明月 

    后来我又仔细读了《镜中》,生了许多想法,这种复杂化的解析让我很难受,可我还是这样做了,所以就失去了对这首诗的热爱……

    一:原文

    《镜中》

      张枣

    只要想起一生中后悔的事

    梅花便落了下来

    比如看她游泳到河的另一岸

    比如登上一株松木梯子

    危险的事固然美丽

    不如看她骑马归来

    面颊温暖

    羞惭。低下头,回答着皇帝

    一面镜子永远等候她

    让她坐到镜中常坐的地方

    望着窗外,只要想起一生中后悔的事

    梅花便落满了南山

    二:初次印象。

    1:大意揣摩

    想想/一生中后悔的事/也不过是关于她/关于一场梅花落/美而凄凉

    梅花落了下来/那时/我总是因她动情动心/总是眺望/总是遥不可及

    那些慌乱又孤勇的岁月应该是可爱的吧/如今却觉得/没有什么比她踏马而归、做我的归人更美丽的了

    记得她的脸颊总是红扑扑/像极了可口的苹果/她总是谦卑的低着头/害羞的/小心翼翼的/同她的天子说些动听的妙语

    而我/一直奢求着自己会是一面镜子/作为她最爱用的那面镜子/等她盼她/日日想要装满她

    等着有一天/她可以像我无数次幻想的那样/轻快地坐在我对面/我们平等又深情/她对我笑/冲我认真/风吹动帘子/她/侧目迎风/窗外的梅花应是开了一树/想必也有些着急地谢了……

    可能/我不该奢求做她的镜子/她看我/都只是为了看她自己/那样/无论如何/她也只能瞧见自己了/她那么美/那么聪明

    此刻/再想起她/想起那些心情/遗憾大的无处安放/压弯了一树一树的梅花/南山终是铺满了落梅……

    2:情感与内涵

    我觉得《镜中》很可能是诗人编写的一个关于一场无果爱恋的故事。

    诗人用了大家比较喜欢的回忆的方式,过去从前、虚实结合,同时也很成功地运用了“梅花”这一意象,表情真挚,结构严谨。

    值得注意的是是人一开始用的是“落”,到结尾则成了“落满”,这微妙的改变是整首诗的故事发展动态化、前进化,同时也体现了诗人情感的趋于饱满;同样值得注意的是,在最后一句中,诗人给落梅安置了一个处所,即南山。南山配落梅,又是很好的一个意境,梅花落似尘埃定,孤凉,也许诗人也给这段情爱撒上了悲伤用以埋葬……

    还有要注意的是,本诗名为《镜中》而非《镜子》,镜子之中,可有你有我,虚与实,两个空间,很容易给读者创造出一个情境,引人入胜,代入感强,言有尽而意无穷。

    “她”是女主人公,抒情主人公以镜自比,使这段爱恋生动化。

    镜子如何拥有镜中人,那梳妆的人是喜是悲,段不会跟镜子有瓜葛,作为一面镜子,只能看着听着被她永远忽视着。

    诗人就这样塑造了一个回忆往事满是遗憾又真情不变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字字真切。 让人动容。

    三:后来觉得

    这是首典型的朦胧诗,简单读过,只觉得它很美,然而具体因为什么美,又存在着很多争议。比如说,这首诗的主角是谁,镜子是什么,皇帝是谁,她又是谁?然而我觉得,这首诗最难的,还是对诗中一系列动作的发出者的确定。所以,接下来我会试着从动作的角度分析一下这首诗。

    (1)“只要想起一生中后悔的事

    梅花便落了下来”

    首先要弄明白,到底是梅花因心事而落,还是落梅惹出了心事。若是前者:每每见着南山的梅花落时,“我”总会想起她,想起关于她的我的遗憾和悔恨。这里落梅就是实景了,“我”的“想”(回忆)因此也有了大概的时间和地点,很容易理解;若是后者:只要“我”想起后悔的事,梅花就(开始)落了。若是“我”想事的时间不对,那梅花就落不了了,还有“只要”“便”关联词的运用其实也是有意无意给先后顺序做的安排和交代。所以,这里应该是景由情生,因情造景,情真景假,虚实结合。其实,这跟王小波的那句“一想起你,我这张丑脸就泛微笑”很像。因此,我觉得后者理解起来要更恰当些,也更符合诗歌的奇特化特点,这种表面的不合情理是语言的陌生化的一个表现,也恰恰是这种不合理,让整首诗,在一开始就有了美的意境。

    梅花落了,缓缓慢慢,故事才讲。

    (2)“比如看她游泳到河的另一岸

    比如登上一株松木梯子”

    这里“看”“登”的主体是故事中的男主人公。有人说“登”的发出者是“她”,说一株梯子是化用了律诗的押韵手法,诗人原意应该是“登上像梯子一样的松木”。我同意原意,但我觉得这里是用了文学中的比喻,“松木”是本体。所以“登”的对象是树木,而不是梯子,那么“株”的使用就合情合理了,巧妙的表明了“梯子的属性”是一棵树。这看起来又不合逻辑了,树怎么能叫“登”呢,不应该是“爬树”么?简单想想,若是这棵树出现的恰到好处,那对于男主人公来讲就是一个可以助自己看她更远一些的梯子,同时,“看她游泳”跟“登梯子”我觉得是处于同一个场景之中:男主人公看她游泳离开了,然后更远,为了瞧见她,男主人公是不是需要借住一下附近的物,不会那么巧,就存在着一个松木梯子靠在合适的位置,让男主人公去登高远眺。(后面还会讲到为什么用“登”)至于为什么用“另一岸”而不用“对岸”,我觉得差别可能不是说因为前者可以拉开距离,有间离,而后者需要参照物和联系,而是“另一岸”读起来有语气的舒缓和拉长,“对岸”太干练短促了些,很显然,整首诗节奏是缓的,在一开始就仓促,会丧失很多美感,再就是语感会让人很明显的觉得,用“另一岸”要更合适些。诗人终究不是普通的文人,那些绝美的诗句往往是灵感突现,一气呵成,至少我不愿意相信它是进行雕琢打磨,左套右换而成的,那样会低俗很多。

    (3)“危险的事固然美丽

    不如看她骑马归来”

    首先是“危险的事”指的是什么?有人说起是指游泳,登梯,踏马而归。我觉得仅仅是指“登梯子”。爬那么高,看的还是心爱的人,她还越走越远,要是一不小心一激动,可不就摔下来了么,那该多么危险!还有下句紧接着说“不如看她骑马归来”,那这种等待,本身就是一种冒险,荒废心情和时间,她究竟回不回来都不知道,这就是种抽象的危险了。同时“危险的事固然美丽”“美丽的事固然危险”都可以说的通,前者是男主人公可能认为自己无望的等待虽然冒失却很美丽,后者就可能是等待是美丽的,但也很危险。所以这里不是说用了语言的陌生化,而是因为“事”本身具有美丽与危险并存的特点,所以怎么用都合规矩,可能这样的顺序,更容易引起读者的注意吧。

    由实入虚,进行想象。

    (4)“面颊温暖

    羞惭。低下头,回答着皇帝”

    这句话其实是很有容易多想的一句话。

    可以认为这句是对上一句的承接。男主人公继续了他的幻想。他想着他等啊等,有一天,她终于回来了,还是同离开时那样可爱美丽,她会红着脸来到他跟前,很显然,她还应该为自己当初的离弃而惭愧。她很小心很愧疚,很认真的回答皇帝每个问题,这里的皇帝自然而然就是男主人公自己了。

    (5)“一面镜子永远等候她

    让她坐到镜中常坐的地方”

    一面镜子如同男主人公一样在痴痴久久地在等着她,要等很久很久,可能是永远,等她有一天归来,又坐在面前,梳洗微笑。微风吹进窗的时候,她可能会转过去望向窗外,可能会看见梅花已经落满了南山。

    (6)“望着窗外,只要想起一生中后悔的事

    梅花便落满了南山”

    这里的悔恨应该是两三个人的了。主要还是要分析诗中人物的关系。可以把这首诗理解为一个旁的人在讲述一段他熟悉的三角故事,他可以是故事的杜撰者也可以是诗人本人,然而“梅花便落了下来”这样的感同身受,飘渺抽象的形容,旁的不相干的人应该不容易体会,所以一般人很难给主人公的心情一个精确的回答。可如果他是想把自己的故事以旁观者的角度讲出来的话,倒也没有不可以。

    四:一点补充

    (1)意象“梅”。诗人开篇即用梅,篇末又有呼应。我觉得这里借“梅”表“悔”的可能性不大,因为开篇直接就说了是“后悔的事”,简单明了,没必要说是再含蓄地表达一番,会显得多此一举并且很不高明。我一直觉得这首诗诗人没有运用大量的技巧,它的本身的复杂,是语言的误读造成的,不是诗人本身想追求的晦涩难懂。回归正题,我们把“梅”仅仅看做一个意象的话,诗的格调一下子就提升了许多。梅,冬日的梅,它开了落了,还落满了山,这是一种怎样的骄傲者的消亡,它香而美又是冬日的珍贵景物,与“她”在男主人公心目中的形象可能是有相似之处的。梅花落,她走了,一样的失去飘远,很凄美。

    (2)“危险的事”到底指什么。可能“游泳到另一岸”“骑马归来”对于一个女孩子而言本身也是危险的,可这里的“危险的事”,我觉得还是理解成“登树”比较妥当。首先,游泳到对岸,这种危险后面,我看出来的是“她”的勇敢和无所畏惧,是“她”离别时的坚决果断,侧面就体现了这个女子的果敢,我们似乎就能理解男主人公为什么要一直等“她”,同时也为她的一去不回作了暗示。其次,通过对“固然”“不如”的把握,就很容易明白,“她游泳过去”显然是已经发生的事实,而“骑马归来”是男主人公的一个期待,它还没有发生,也就是虚的。“不如”带有选择假设的意味,然后后文就开始了一系列的想象和虚构。这两句承上启下,使诗文结构紧凑,跳跃跨度小。

    (3)人物梳理。一开始我觉得“我”是故事讲述者,故事的男女主人公是“她”和皇帝,我没有直接跟她们有交集,最后以“镜子”的形象表明自己的地位和态度。现在我觉得只有“皇帝”和“她”,镜子就是镜子。对于皇帝来说,“爬树”形容起来很不雅,虽然事实是他在爬树,但是他要觉得甚至是旁的人都应该说他是在“登梯”这样才符合他皇帝的身份,所以文中用“登”字没什么不合适的。其次,他都是皇帝一般的人物了,“她”还是离开了,可见这个女孩是有多么与众不同,说明她心中有了不同于这世间一般认为的尊贵标准,世间的标准对她不再起作用,所以即使是皇帝也没办法,她是这样特立独行又不一般的姑娘,那么她的一去不回就有了合理性。同时,皇帝无休无止的等待也有了意义和值得,结局的暗淡也有了原谅。“镜子”是皇帝表明内心的一个工具,不再象征什么旁的人。

    (4)对最后三句,先应该注意逗号的使用,全诗只用了四个标点,有三个还在一处,还有一处就是在这里,所以还是要注意一下。逗号最起码告诉我们,望着窗外的人和想起一生中后悔的事的人应当是相同的。我觉得可以理解为。故事中所有的人都相继望向窗外,可能是皇帝真的望向窗外了,幻想着她也望向窗外,皇帝的心里难过,觉得梅花应该为此落满山,还想着,她应该后悔了吧,悔得觉得梅花都落了,落满了南山。这就好比歌曲最后的二重唱或三重唱,所有人的感情达到了一个共鸣,虽然悲伤悔恨的原因不同,但情感是相同的。那么最后的戛然而止就更厚重而美丽。同时,自觉与开篇呼应,望向窗外的人又开始了自己的回忆,只是这里可能就不一定只是一个人的回忆了,可能是所有悔恨者和悲哀者的回忆。

    (5)这首诗从“不如看她骑马归来”开始想象,从“面颊温暖”开始有争议。可以有很多的版本和理解。可我不愿意将“她”丑陋化,不想把这首诗弄得很现实。大致讲讲的话,可以理解为负心女子离开,深情男主人一直等她,觉得只要她回来,她还是从前那个美丽可爱的姑娘,而他呢,则会成长的像个顶天立地的英雄,像她的皇帝,她会变得崇拜他,倾慕他,这样理解的话,男主人公多少有点儿个人英雄主义。还可以理解为,负心女子离开,去见了皇帝,男主人公想象着她对皇帝害羞胆小卑微,可还是觉得她可爱,想像镜子一样毫无希望地等她。当然,也可以理解为,皇帝象征着世间的权利与富贵,她奔着富贵去了,以一个很低的姿态(在这里可以将“面颊红润……”看作是男主人公对她的讽刺)面对阅人无数的皇帝,皇帝是寡情薄意的代表,那么,寝宫里的那面镜子见证了太多红颜的来到离去,它知道只要世间的欲望还在,总有人会来,所以它总在等,等一个又一个相似的人坐在那儿上演相同的悲剧,这是男主人公在女主人离开后对她未来的想象,多少有点儿因爱生恨和狭隘。我最喜欢的版本还是第一次读它时理解,很美很纯粹。

    (6)诗的情感主旨。读完整首诗。独处很容易让人多想和回忆,整场回忆都有一点儿恍惚,事情也在安静发展着,没有吵闹的字眼,连梅花落也是静静悄悄,所以读诗的时候,自己也是小心翼翼,安安静静,看着故事无声地播放。这种安静是这首诗的一个美。主旨的话,我觉得是“接受”二字,接受放不下的悔恨,接受结局,所有人都该如此对待往事吧,确实也别无它法。

    你要的爱情模样,诗里都有

    可我,不想再见这首诗了

    可能这就是爱——

    忽远忽近/忽明忽暗/似有还无

    像是宿命

    却不甘于等待

    一生都在追逐/一生都在取舍

    曾迷茫/曾犯错/曾可爱

    最后却喜欢上了那句

    “眼看他起高楼

      眼看他宴宾客

      眼看他楼塌了”

    就老去  吧……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浅谈《镜中》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pvew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