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教师工作二三十年了,跟随教改的脚步也二三十年了,理论知识也可谓读了不少,但是,总体来说始终没有跳出教育的怪圈。每日匆匆行走在教学之路上,眼睛所能看到的仅限于教材、学生的作业、测试的习题及测试的结果。这些内容足以让一个稍稍要强的老师每日疲于奔命,陷入日复一日的无限循环中。
因为,认真备课需要时间,批改日常作业需要时间,上课需要时间,批改测试题需要时间,再加上学校的其他活动,比如听评课、组织活动等。老师们每日围绕着这些“自己”的事而不停地忙碌着,却忽略了最重要的人,那就是学生。大多时候学生在老师的眼里,也只不过是以上内容的学习者和教师工作结果的呈现者。至于学生们是不是喜欢,是不是愿意,是不是有利于学生的成长,大多数教师们基本无暇思考。
尽管有太多的教育大家提醒老师们要把学生当人看,要把关注人性作为重点,把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做为首要任务,但老师们哪有时间思考这个,摆在眼前急需完成的首要任务是成绩。云南省某县在“双减”政策下依然给老师排名次的事并不是个例,分数的竞争依然很激烈,把分数作为唯一评价教师教学水平的现象依然存在。
学生的成长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功利教育根本就等不及,对于走得慢点、学习力稍弱的学生,老师们会拼命地拔节,家长们会使劲地督促,结果是所有的力量都指向了提高分数上,而忽略了学生自身能力发展的倾向,天性遭到扼杀。
曾经看到一本书里,有这样一个比方,说:“灌输”性的老师把牛拉到一个地方去,告诉他这里的水最好,草最好,然后就不由分说的把牛的头摁下去吃。而注重孩子天性发展的老师,把牛带到同样的地方,只告诉他,你自己去吃吧。同样是吃水吃草,中国的牛吃的很难过,西方的牛却吃得很舒服。所以说,灌输的背后是对人性的压制。
“学生爱吃什么,应该吃什么,应该吃多少。”这是教师们要重点考虑的问题,也是最应该考虑的问题。最近读到一篇文章,题目为《知识是死的,学校却服务于活人》,文章中说:学校向来是将传统文化财富一代代传承下去的最重要手段,因此,人类社会的延续和健康比以前更依赖于学校。有时候,人们只把学校当成把最多的知识传授给成长一代的工具。但这是不对的。因为知识是死的,而学校却服务于活人。它应当培养年轻人那些有益于民众幸福的品质和才能。但这并不意味着应当消灭个性,让个人像蜜蜂或蚂蚁一样仅仅成为社会的工具。因为如果一个社会由没有个人独创性和目标的标准化个体所组成,那将是一个不幸的社会,不可能有进一步的发展。恰恰相反,学校必须以培养独立行动和独立思考的个人为目标,而个人要把为社会服务看成最高的人生理想。
另外,我们只明白了上述道理还不行,最重要的是行动,鼓励学生行动起来。文章中说:言语永远是空洞的声音,沉沦之路总是伴随着对理想的空谈。但人格的形成不能靠耳闻口说,而要靠行动和付出。因此,最重要的教育方法总是鼓励学生实际做事情。儿童初学写字是如此,大学毕业写博士论文也是如此,哪怕只是背一首诗、写一篇作文、解释和翻译一个文本、解一道数学题或练习体育运动,也都是如此。
鼓励学生实际做事情,要让学生有兴趣去做,有能力去做,并且要让他们体验到成就感。杜绝包办,杜绝灌输,努力做好引导与启发,做学生的助手、伙伴与引路人。
做教育需要时常停下来,反思自己的一切教育行为是否真的有助于学生的成长,以免长期陷入教育的怪圈之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