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谈写作读书阅读、写作经验交流
笔记|叶嘉莹《人间词话七讲》

笔记|叶嘉莹《人间词话七讲》

作者: 鉛筆羊 | 来源:发表于2017-11-12 15:54 被阅读489次
    人間詞話七講.jpg

    诗话、词话是中国古人对于诗词的评论,上乘评论可以带领读者进入文学作品更深奥的内在,不仅锻炼品味,更能从中观摩许多实用的创作原理与技巧,对正在写作道路上辛苦摸索者而言,可說是精解版武功秘笈。

    静安先生《人间词话》便是一本上乘文学评论,篇幅短小却处处珠玑,当代一般读者仅凭一己之力不易全盘理解,因此出现许多导读、引读或白话本,其中叶嘉莹老师的这部讲稿清晰浅白,取舍合宜,最适合满怀好奇,但国学素养还未深厚的读者。

    讲稿是口语纪录,因此行文较为松散,为避免阅读过程中失去重心,最好能一气呵成读完,速度稍快无仿。若断断续续分次慢磨,反而掌握不住。

    进入文本之前,叶老师首先为大家开启一个宏观的视角,她说:

    “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不一定是完全正确的,有他的缺点和可以商讨的地方。但是他说词的时候是非常真诚的,他写的完全是他自己的见解。”

    真诚的见解,就值得一读。但要先存有一个认知:不一定正确。要把文本放在不同的时空脉络下思考,再用当代的眼光和知识去解读。

    “中国一向缺少有系统的、有逻辑的理论性著作,古人常常是点到为止。......所以古人谈诗论词常常没有一种逻辑的、思辨的模式。”

    因此叶先生时常引用西方文学理论来分析中国古诗词,有人不适应这种方式,觉得怪异,但我认为这正是她的精采处。

    要读懂词话,得先知道什么是词。

    人称“小词”,因为词这种文体最初的目的是娱乐,是写来让歌女伴曲吟唱的歌词,曲子的旋律、节奏总称为词调或词牌,发展到后来当词完全脱离曲之后,词牌便仅作为文字、音韵结构的一种格式。因为是在风月场所传唱的"空中之语",创作心态上比较放松,摆脱了现实礼教的束缚,反而更能表现内心深处的复杂情感。诗言志,讲求直接的感发效果;而词的低回百转,又营造出另一种绝然不同的审美趣味。

    境界,是《人间词话》中很重要的概念,一再被提及却仍然无法说清楚。叶老师从文本中撷取相关内容,以现代观点加以评析,为我们解读静安先生的境界之说。

    要体会境界,得先理解词的美感特质。

    第一种特质:”词之为体,要眇宜修。能言诗之所不能言,而不能尽言诗之所能言。诗之境阔,词之言长。“ 讲稿中以晚清词人陈曾寿的一首《浣溪沙》为例,剖析隐含于其中难以言说的心境,看如何用“拐弯抹角”的手法表现出意味深长的情致。

    第二种特质:”词之雅郑,在神不在貌。“ 就像美有雅俗之分,其分野不在于外表,而在气质。但难就难在要怎么区分有气质没气质。依照王国维的分法,同样写美女,仅仅描写外貌衣着如何美丽,那就俗了;若能更深一层暗示她的心性之美,或是精神领域的活动,最好带点哲思意味,像欧阳修这句 “照影摘花花似面,芳心只共丝争乱。” 把人物气质整个带出来。

    第三种特质:“双重性别” 与 “双重语境”的作用。 “双重性别” 指借由描写思妇之情,抒发士大夫不得志的悲怨,以性别为掩饰,再以文化语码暗示,例如:蛾眉、新服、美人等语码,在中国文学传统上都有另一层含义。“双重语境” 则是指眼前的欢乐与内心深处对大环境的忧虑形成两种对比鲜明的情境,如南唐中主这两句 “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古今懂得的又有几人?王国维才说 “解人不易得”。这心思也太曲折弯弯了,幸好叶老师指出一个比较明确的方法,引用西方新批评 (New Critism) 中对于文本所采取的显微结构 (Microstructure)式分析,一字一句寻找线索,解出作者真心意。

    第四种特质:高明的词可以令人产生超越现实意义的联想,在西方文学理论中称为 "创造性的背离 (Creative Betrayal)" 。中国古代也有“断章取义”的传统,例如孔子就很鼓励学生们就诗经的内容发挥创意联想。好的作品才有足够丰沛的内涵供人进行再次创造,例如晏殊的 “昨夜西方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又如柳永的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或如辛弃疾的 “众里寻他千百度。暮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由最初低回百转的“歌词之词”,渐渐产生着重个人感发的“诗话之词”,再到后来以长调勾勒出“赋化之词”,纵使其风格与技法多变而相去甚多,但好的词中必定藏有一种潜能 (Potential Effect),

    “这种潜能可以通过象征的作用 (Symbolic Function) 或符示的作用 (Semiotic Function) 来体会,也可以通过语码的联想或通过语言的结构来体会。不管你用什么方法,总而言之,小词是以具有这种丰富的潜能为美的。“

    此为目前为止,我们这个时代能为词之境界所下的最佳注解。

    后记

    叶先生的讲稿设计高妙,先提出大家最好奇的"境界"之说做为悬念,为解开此疑惑,一步步引导听(读)者进入词的世界,由理性的分析,渐次融入感性的体会,最终对中国古词有一具体而微的完整认识,并且在未来能独立欣赏一阕词,从中获得精神的感发,或者安慰。

    相较于古诗,我发现古词的特质更接近现代诗,更多地运用长短句交错、符号学技巧、还有繁复的语言结构。如果真要"刻意练习"写作现代诗,也许可以从此下手,按照讲稿中所提示的几项特质,分别琢磨练习,例如:练习用双重语境、双重性别的技巧来描写比较隐晦的心思。或是练习各种符码的运用,现代诗中倒是不必拘泥符码的文化边界,古今中外都可用上。也可以尝试在各词牌的长短句格式中,暂时忽略音韵上的考虑自由填入新诗,兴许能产生意想不到的新鲜效果。

    行文至此,我已迫不及待试试这招以《人间词话》为本,静安、嘉莹两位大先生为师的现代诗创意写作练习法。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笔记|叶嘉莹《人间词话七讲》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qanm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