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起年初最好笑的戏剧,莫过于翟天临的“学霸人设”的崩塌。今年的春晚里翟天临出演了一个小品《“儿子”来了》,并在其中扮演着打假警察的形象,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却成了被打假的人士了。
角色的完美逆转不得不承认翟天临真的是一个实力派演员,毕竟配合演出的时间长了,就真的入戏太深把自己当作真正的“学霸”了。
那问了两遍的“知网是什么东西?”就像是响亮的一巴掌直接呼在了他的脸上,翟天临不知知网是什么,就像知网也不知道翟天临是什么一样。

然而北京电影学院明文规定了博士毕业必须正视公开发表至少两篇学术论文,其中一篇要是在中心核心期刊发表的。但是令人遗憾的是全网都查不到翟天临任何一篇核心期刊论文,那么翟天临是怎么获得博士毕业的呢?明明不达标准他却为什么能得到了北大博士后的录取通知书?
无一例外都向我们展现了当下教育是多么的“公平”,然而北大这所国人心中最高等的神圣不可侵犯的学府是否还一如既往的纯粹?
同时翟天临所在的那一届博士答辩名单共有20人,然除了翟天临外19人均能搜索到论文,四川大学官网更是将其列入“学术不端案例”的公示栏。
如此翟天临的名字便彻底的和学术这个圈子对立了起来,在博士期间见翟天临曾发表的一篇《谈电视剧<白鹿原>中“白孝文”的表演创作》论文更是大段“引用”黄立华教授2006年刊登在《黄山学院学报》的一篇文章,重复率高达40.4%,显然这就涉及到了学术抄袭。
2007年,上海交大博士生王海鹏照抄香港理工大学会计及金融学院副教授林本利论文。事件曝光后抄袭的博士生王海鹏收到上海交大严惩,但其导师田鹏之判了两年内不可教导研究生,却依旧担任上海交大管理学院执行院长。
在近年来204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共立案调查学术不端案例中,受处罚的共有318人次,69人收到书面批评,58人次受到内部批评,19人受到“最严重的处罚”---网上通报批评,鲜少有被纪律处分,更不要谈及法律处分了。
而在欧美等国家出现了学术不端,学术抄袭的事情,不是锒铛入狱就是遭到警告、降职、解约等处罚,同时取消博士学位、教授资格,各大基金会、学术期刊和出版社的大门也会对其关闭。
如此便不难看出在国内对于学术不端的恶劣行径处罚太过轻描淡写,此次翟天临“学术不端”事件的爆发就像是一直隐藏在炸药包背后的导火索自燃了。但当热搜退却之时,也许只是这个演员“翟天临”的星途毁了,但是其背后暗藏的学术抄袭能否得到重视呢?
阮一峰曾这样解释博士的:
你把人类的知识向前推进了一步,你就成为博士了。现在你在最前沿,其他人在你身后。
在美国有博士学位的人永远被称为Dr. xxx,这是对“人类进步推进者”的无上尊敬。但是博士不仅仅是一种更高级的学位和头衔,这两个字更意味着对学术的无私奉献,既包含了时间的奉献,也包含了情感的奉献,甚至可能还需要金钱的奉献。
也许有人将毕生的心血和时间投入,但收获颇微,甚至历史与人类都无法记住他的名字。但是人类文明史的建立就是通过这么一群的飞蛾扑火一步一步的锻造出来的。
当学术圈的人在相互抄袭之时,当博士生不再埋头研究而是理直气壮的喊道“我只不过是借鉴”的时候,那么创新意识的坍塌和公信力的丧失指日可待。
有一束光照进了黑暗的铁塔,塔里的肮脏举措都被暴露了出来,这束光便有了罪。
不妨换个角度理解这句话,那么我想翟天临连锁事件便就像这束光源,他让我们看到了隐藏在灯下的黑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