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伦达·德尔文于1972年提出以使用者为中心之意义建构理论(Sense-Making Theory),即认为知识是主观、由个人建构而成,而信息寻求是种主观建构的活动。
意义建构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及过程。它认为个人在尝试解决问题时,会面临因为既有知识不足而产生的认知鸿沟(cognitive gap),当信息需求要素被确立之后,进而采取探索信息的行为,藉由主动收集到的信息,配合问题情境中的各种变化,判断信息需求是否满足,诠释问题情境并赋予其新的意义,达到问题解决或决策思考之目的。
由此可知,意义建构的主体是个人,它是主观的而非客观,它是主动而非被动;它是互动的而非线性过程。
移动学习作为正式教育的补充,移动学习整合了教室内和教室外、学术的和非学术的、课程的和辅助课程的、校园内和校园外的学习,整合了正式和非正式的学习环境,它的主要优点在于:手机学习跨越的时间和地域,学生能随时随地访问学习资源,在线的数据信息,教师创建的材料、学生制作的模型、学生的在线互动等。
互联网飞速发展,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学习方式,也推动着在线课程的迅猛发展。移动学习正是在这一时代背景下应运而生的。移动学习符合意义建构理论,因为知识的学习是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他人的帮助或人与人之间的协作、交流,利用必要的信息,通过意义的建构而获得的。
首先,移动学习提供个性化学习体验,它关注每个个体的学习需求。学生可以就自己的学习路径进行选择,学习效率最高。
其次,移动学习提供脚手架,移动学习不仅是随时随地提供学习资源的工具,同时也发挥着不同情境间提供脚手架组织和连接学习的作用,如个人进行探究式学习的项目,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创建者,而不是外部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对象。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和灌输者,而是意义建构的促进者和引导者。
再次,移动学习为协作学习提供了机会,在线检索的过程是一连串互动、解决问题的过程,移动设备提供了教学内容,并协调不同类型的教学对话,使每位学习者都得到了尝试解决问题和表达观点的机会。
另外,移动学习强调情境化学习,学生们可以自主选择学习时间和地点,学习不一定是发生在教室和课堂上,可以在研究基地、博物馆、展览馆或是事件发生地,学生可以方便地使用语音和视频通信开展实地的学习研究。
最后,移动学习使互动学习更加深入和便捷。随着互动和检索问题而产生多种的情境﹐学习者会依据之前经验去解读他们目前所处情境、及未来可能面临的情境,从而形成不同的意义建构过程。
理想的学习环境应包括以下四个要素:情境、协作、会话、意义建构。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及学习环境相适应的学习活动可以概括为:以学生为中心,在教师的组织、帮助和促进下.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