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
子曰:"以不教民战,是为弃之。"
教:上所施,下所效也!早期的甲骨文右部是攴,左部是爻(yáo),“爻”有时少写一个“ㄨ”。稍晚的甲骨文在下部增添“子”字。
“攴”的古字形像一只手拿着一根小木棒之类的东西,在此可以理解为教师手中拿着教鞭。“子”表示孩子、儿童。“爻”在这里表音的声旁,说明“教”字的读音与“爻”相同或相近。合起来表示一人手持戒具督促孩子学习。
有人提出不同看法,比如:认为“爻”是被教鞭轻轻抽打的象征性符号。也有人认为“爻”指八卦中的长短横线,代表“道”,“教”就是传道。
也有人认为:“教”甲骨文形体左上是筹码,左下是孩子,左右合起来表示孩子学习筹算的意思。右边的“攴”,是手持戒具,监督孩子学习。
由此可以确定“教”的本义就是“教育”“教导”的意思。甲骨文的“教”字也生动地反映了中国古代教育的特征:教育开始于孩子、儿童,而这种教育又是严格的带有强制性的棍棒教育,它充分体现了棍棒底下出人材的“上施下效”的传统教育思想。
简化字“教”从孝从攵,也有一定的道理,《孝经》里说:“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孝是德之本,是一切教育的出发点。
任何教育总要拿出一套思想、理论、知识,技能来叫人学习。一些系统化的超自然的思想,比如上帝造人、灵魂不死、六道轮回、因果报应等等,但由于它们也有一套学说叫人信奉,所以就把这类思想学说统称为“宗教”,简称“教”。信教的人就叫“教徒”。
以孔孟思想为核心的儒家学说是一种政治理论,并不是宗教思想,但由于在封建社会时代的中国它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所以就被称为“儒教”或“孔教”。由于这一学说以“礼”为核心,所以又叫“礼教”。
礼教也指礼乐教化,由于礼教重视名份,所以也称名教,如《孔子家语》:“敦礼教,远罪疾,则民寿矣!”
《易经》中说:“圣人以神道设教,而天下服矣”!神道设教意思就是“观天道”来教化百姓,从而使天下悦服。
具体来说,它又包含两方面内容:一是尊崇神道,祭天祀神,这是宗教方面的事情;二是推行教化,明礼易俗,这是伦理道德方面的事情。这两方面的事情由“圣人”连接担当起来,将天与人合一。
如《中庸》云:“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荀子·脩身篇》曾说:“以善先人谓之敎。”意为:能够行其善事,作人楷模的,就是所谓的“教育”。这其实就是“人道设教”。
战:斗也,从单从戈,单和戈都是兵器,单和戈结合意指拿着“单”、“戈”等武器或狩猎或去搏斗。如《左传》曰:“皆陈曰战。”
清代文字学家段玉裁曰:“战者,圣人所慎也,故引申为战惧。”如《战国策·楚策四》:“颜色变作,身体战栗。”又如《书·仲虺之诰》:“小大战战。”
本文的“战”即为恐惧、害怕等意。战也是一种中华姓氏。
全文理解为:
孔子说:“用不教而杀,使百姓恐惧顺从的为政手段,就等于把百姓抛弃”。
自古以来,本文都被解读为:用没有经过训练的百姓去作战,等于让他们去送死。如朱熹作注说:“言用不教之民以战,必有败亡之祸,是弃其民也!”
这种解读虽然符合孔子的“民本”思想,但肯定不是孔子的原意,理由如下:
一,春秋时期,战争是贵族们的特权,平民没有资格当兵,一般“士”才有资格当兵,所以叫“士兵”,“士”从小就要在“序”或者“校”里接受军事训练。
二,春秋时期的战争非常讲礼仪,每个士兵都必须了解战争礼仪,战争就像擂台赛,点到为止,规模不大,死伤很少,不需要平民参与。
三,参与战争必须经过礼仪学习、军事训练,这是基本常识,根本不需要孔子来强调。
孔子曾提出过为政的“五美四恶”,“五美”指: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四恶”指不教而杀、不戒视成、慢令致期、出纳之吝。
本文的“不教”,就是“四恶”中的“不教而杀”。也就是不教化百姓,一旦百姓犯错,直接给予严惩。这是一种恶政,等于把百姓抛弃。
《学记》里说:“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教化民众是统治百姓的首要任务,非常值得现在为政者们借鉴。
后宋废帝刘昱
南北朝时期,南朝宋的第六代皇帝——前宋废帝刘子业是个十分荒淫的皇帝,他残暴、乱伦,曾把他的叔叔、湘东王刘彧当成猪来囚禁,后被刘彧等人弑杀,时年十七岁。
刘子业死后,刘彧继位,为宋明帝,由于刘彧纵欲过度,身子虚弱的他竟没有一个儿子,他见宠臣李道儿家中儿子众多,便把自己的宠妃陈妙登送给李道儿,等到陈妙登怀孕了,他又把陈妙登接回宫,生下了个儿子,取了和自己读音一样的名字——刘昱。
刘彧在位7年后病逝,刘昱继位,史称后宋废帝。刘昱的残暴程度绝不亚于他的堂兄刘子业,甚至堪比商纣王。他还无羞无耻,微服出巡的时候还自称李将军。
刘昱在位的那段时期,不论白天黑夜,老百姓大多都不敢出门,因为他们害怕遇到溜出宫的刘昱,然后被他杀掉。
刘昱一天不杀人,就觉得浑身不舒服。继位之初,刘昱还不敢太放肆,毕竟外有权臣,内有宦官,他斗不过他们,只能老老实实的。直到13岁那年举行了加冕大礼,刘昱便如那脱了缰的野马一样,彻底露出了他的本性。
刘昱经常带着随从出宫,手拿武器,看见路上的行人就刺,朝中也没有一个大臣敢提出批评。只有太后王贞凤会把刘昱拽到身边大声痛骂,让他改过自新,好好做人。
刘昱不但不悔改,还迁怒于太后,有一次端午节,王贞凤派人送给刘昱一副羽毛扇,没想到刘昱嫌这柄扇子不好看,气得命太医煮了一服毒药,准备给太后送终。
还是身边随从苦劝:“陛下杀她容易,可太后崩后,陛下就得按制度为她守孝,以后就没机会出来玩了。"刘昱一听,大呼有理,这事才算过去。
有一次刘昱的心腹孙超吃了大蒜,说话之间有一股很大的蒜味,刘昱为了求证事实,居然把孙超抓起来,当场就要划开孙超的肚皮看看里面到底有没有大蒜。
又有一次,刘昱悄悄进入将军府,刚巧看见将军萧道成衣裳大开躺在榻上乘凉。他看见萧道成的肚子又大又圆,兴致大发,立刻就让人去取弓箭来,说是要把萧道成的肚脐当做箭靶!
萧道成吓坏了,跪在地上一直求饶,随从们都站出来先夸刘昱箭法一等一的好,估计一下就能射中萧道成的肚脐,可萧道成这么好的靶子只使用一次就没有了实在太可惜了,还是用圆头箭来射吧?
刘昱听完眼睛一亮,答应了下来,萧道成总算保住一命,吓出了一身冷汗。
还有一次,刘昱不知道从哪里听说了朝中有个叫孙勃的大臣家里很有钱,他便亲自带着人去抢钱,第一个冲进孙勃的家里。孙勃家中刚举办了一场丧事,此时他看到小皇帝带着兵马杀进来,心一沉,他知道自己活不过今天了,便想着豁出去一回。
只见孙勃冲上去,揪住刘昱的耳朵大骂道:“你比夏桀、商纣王还要坏!我诅咒你将来不得好死!”后来,士兵们杀了孙勃,刘昱摸着自己被揪得通红的耳朵,恨极了孙勃,竟然亲自动手把孙勃的尸身大卸八块!
刘昱恐怕是历史上最喜欢亲自动手的皇帝了,抢钱他冲在最前面,给犯人行刑他也亲自操刀。为了方便,刘昱还专门打造了一套钳凿斧锯,走哪儿带哪儿,随时行刑。
他曾为了证明一个孕妇怀的是男孩还是女孩,把人家的肚子活活剖开,取出婴儿,鉴别完毕后,一脚踩扁,一尸两命。
刘昱的所作所为等于把百姓抛弃,把江山断送,公元477年8月1日,正是7月初7乞巧节,刘昱呼朋引伴,和小伙伴们去玩跳高比赛,结束后意犹未尽,又咋呼着要偷狗,不知从哪里搞了几条狗,来到寺庙里,让和尚给他来了个红烧狗肉,顺道逼着和尚跟他划拳吃肉。
酒足饭饱之后,不知哪根筋搭错了,越看侍卫杨玉夫越不顺眼,就对杨玉夫说道:“待会牛郎织女出来相会,记得叫醒我,如果没看到牛郎织女,那就宰了你。”说完便呼呼大睡。
这下可把杨玉夫给吓坏了,他坐在院子里越想越害怕,越想越来火,然后他找到杨万年,两人一合计,进入寝室,一刀捅进熟睡中的刘昱心窝里,此时的刘昱年仅14岁。
从此萧道成开始独掌大权,萧齐时代即将拉开帷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