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物本身存在着多种维度,由于我们的认知局限,未必能够看到全貌。为自己增加一个“全知眼”的概念,就可以随心所欲地缩放视野、变换视角,摆脱盲人摸象的认知局限,然后还可能得到更多。
1、我们的感知是什么
类似于黄金手,碰到什么都会变成黄金。我们的感知也与个人有关,一旦碰到就会有我们的痕迹,但是我们自己并不知道,还以为这就是事物本来的面貌。 假设眼睛像手电筒,照到的地方就是亮的,而忽略了之前黑暗的样子。所以我们就会有误判,很容易把我们的感知系统所制造出来的东西当成世界本来的样子。
2、“我的观点”为什么是片面的
观点,只代表自己的那个点,而不代表世界本来的样子。受限于对信息感知的局限性,既有思维模式和知识结构的影响,我们理解的都是事物的片面,甚至我们都不知道自己会有缺失。 “观点”是指站在特定的观察点看到的东西,这个词提醒我们要对自己的有效性保持充分的警醒,对世界保持敬畏。自己眼前看到的整体,会不会是一个更高层次的局部?
3、观点偏颇带来的效应
“达克效应”,全称“邓宁-克鲁格效应”(The Dunning-Kruger Effect)指一种认知偏差现象,指的是“能力欠缺的人在自己欠缺考虑的基础上得出错误结论,但无法正确认识到自身的不足,辨别错误行为”。 换成比较好理解的话语来讲,就是:当自己愚笨的时候是无法发现的,而意识到自己不够聪明是需要一定能力的。
4、为什么聪明人爱讲“我是错的”
智者不轻易与人争论,他们知道:认知是会不停地变化升级,今天自己说的观点可能会被明天的自己否定。 聪明人爱讲“我是错的”,并不是假装谦虚,而是因为所有人的观点都是主观的一个观点,他们知道:有更多自己未知的区域存在。 我唯一知道的事就是我一无所知。——苏格拉底
5、全知眼
全知眼是与认知和智慧有关的一种符号:一个三角形中,有一只光芒四射的眼睛。其实全知眼并不存在,只是源于人类的一种想象,代表着人类不能具备的视角,有了全知眼的概念,就能理解自己的观点是片面的、会有局限性。
6、如何看待自我与他人之间的不同
世界本身就是一个多面体,但是我们常常会把某一件事情或者一个人的某一个侧面当做全貌,把自己的认知观点强加于别人的身上。 试着倾听他人的声音,若能够理解求同存异的重要性,就能够减少很多的争执。 我们对他人的理解有可能会是片面的,没有必要给人贴上标签;同样,当别人评价我们自己不好的时候,也无需过度颓废,对方也可能只是帮我们看到自己观察不到的部分,或者了解的也并不客观。
7、看得到别人的好是一种能力
“熟悉的地方无风景”,通过交流来倾听别人的思考方式,如果与自己的相悖,不要立即否定,可能这就是另一个维度。 从很容易发现别人的缺点,转变为经常看得到别人的闪光处,是一种进步。
8、道路不清楚时如何前行
行驶时,车灯可以照见一二百米的路程,但正凭借于此,汽车可以行使几千公里,最终到达目的地。 我们没有全知眼,所拥有的“工具”有限,不能一下子看清前面所有的路,此刻最好的选择就是:做对你当下可以做对的下一件事情,不断往前走,才可能不断发现真相。
9、利用认知优势,降维打击
一只眼死,两只眼活,三只眼乃至更多的眼位才能活得更自由。 “在盲人的国度,只有一只眼睛的人也能成为国王”。让自己获得一种区别于普通人的认知,首先要有一种超出常人的核心竞争力,然后在多维度跟大多数人比。
10、让自己知道的更多
可以通过三个途径达到认知升级: a 永远保持否定自己的状态,知道自己不知道; b 永远不停留在知道,重要的是把知道变成行动; c 永远和比你知道得多的人在一起。 虽然全知眼并不存在,但是可以不断增加自己观察世界的维度,增加、促进多样性和丰富性,就可以活得更通透、更自由。
我是棉棉,用阅读点亮女性成长。 (微信:971 520 510,添加请备注来源:简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