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
译意:
孔子说:“我没有见过喜欢仁德的人和讨厌不仁德的人。喜欢仁德的人,没有什么能再超越他;讨厌不仁德的人,他实行仁德,只是为了不使不仁德的事物加在自己身上。有谁能一天都把自己的力量用在实行仁德上吗?我还没有见过因践行仁德而能力不足的人。这种人大概是有的,只是我还没见过。”
这段话感觉好拗哦,反复读也不是很理解,个人感觉可以同《道德经》开首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相媲美了,都是一样的玄妙。”仁也自始至终没有被定义,理想的臻境,一种高深的存在。
孔子在这段话中先是表达了这样的观点,没有天生喜欢仁德的人或者说天生不喜欢不仁的人。一个有着仁德思想的人也就是一个道德高尚的人,不会认为别人是道德低下的,他只会去同化感化别人。如果一个人动辄说别人这不好那不好,说明他自身的修养不够。
而仁不是天生就有的,需要修炼与养成。在日常生活中勤于实践,努力自觉地去做到仁。虽然在当时的社会中,这种仁德的观念有很多人是不接受的,也没有人能时时刻刻保持这种仁德的状态,孔子对没有见到这种真正仁德的人感到失望,但他还是对此保有积极的善意,认为只要努力,还是能做到的。
虽然他是积极主动的,但他也认为这种仁德是没有什么界限的,什么人都可以做,类似于有钱出钱,有力出力的概念,尽自己的心努力去做就好了,没有什么能力不及的问题。最重要的是要有目标,有坚持的信念,然后持之以恒地去做就可以了。
“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觉得这句话放这里也同样合适,我们不要总盯着别人,努力做好自己,尽自己的能量,向着仁义出发。从现在开始,一步一步,脱离低级趣味,做一个高尚纯粹的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