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是“达康书记”

作者: 吕氏冬夏 | 来源:发表于2017-04-09 16:20 被阅读58次

    最近,《人民的名义》,一部电视剧、一部反腐剧火了。

    这部“史上尺度最大反腐剧”以高收视率赢得了各个年龄段的追捧。连带着剧中人物的表情包也以不可思议的速度火了起来。颜值、剧情、老戏骨……都让这部剧成功圈粉无数,但最根本的还是在于,它的写实,戳疼了这个社会的痛点。

    人民的名义

    或许正是由于周梅森的取材,多来源于真实资料和线下感知,让我们看到了真实的另一面。比如,剧中的陈岩石曾是汉东检察院的常务副检察长,他的儿子则是该检察院的反贪局局长;高育良是汉东省政法委书记,他的学生祁同伟则是汉东省公安厅长;京州市委书记李达康的老婆,则是商业银行副行长;而李达康自己,也是前任省委书记赵立春的秘书……这类“关系”,在剧中数不胜数。唯一草根出身的祁同伟,坐上省公安厅一把手的高位,也多少得益于与高育良的一层“师生”关系。

    无意间,编剧给我们展现了一种既让人心凉又让人触动的社会现实:无处不在、彼此勾连的“关系”,构成了电视剧的故事线;又何尝不是这种“关系”,构成了某种社会现实、某些地方的官场生态?

    从举着火把、打着条幅、喊着口号的工人,到脚踩“黑白两道”的拆迁队,从拼命加班的基层公务员到省、市领导……我们每个人似乎都能从这部剧中看到自己或者身边人的影子,电视剧里有现实人生的清晰位置。别去找什么原型,我们自己何尝不是剧中人物的原型?

    稍微读点中国历史便不难发现,中国的传统官僚组织,实际上存在着两套话语系统。

    明面上讲道义,暗底下才能讲血酬。

    古代民本思想不够发达,建构于君父伦理价值观的道义,就只能逆取顺守,夺天下时讲天命,守天下时论尊亲。

    对官僚组织而言,这种双重话语系统并生并立。不讲道义,那就是李傕郭汜一般的匪类军阀,是为门户私计的封建门阀,不讲血酬,那就是乌托邦一般的空想主义。新中国的一大成就,就是打翻了过去的君父伦理价值观,并以服务人民为宗旨的“公仆”道义观取而代之。执政形式上为一党执政多党参政议政,政府构成上则号为共和。

    在这样一种道义系统之下,执政群体想存在下去,如果不以人民的名义,那还能以谁的名义呢?

    图源:新京报

    腐败是可怕的,比腐败更可怕的是以血亲、利益为纽带组成的具有门阀、宗派、小团体性质的执政队伍。

    因为他们在根本上是疏离民众的!背离人民却难自知。他们优渥的资源和教养,会更方便地把“人民的名义”彻底变质成一种高超的修辞术。如此以来,安于侵掠而不自知,充当国贼而不自悟,最终势必走向更加无可挽回的覆亡。

    俗称:土崩瓦解。

    我们最喜欢的应该都是“达康书记”,为什么?

    一部反腐剧,最火的角色既不是贪官,也不是反腐干将,而是一个眼里只有GDP的工作狂。原著里描述,他毫无情趣,工作起来还很霸道。可这么个板着脸的角色,竟然圈了一大票粉丝团,口号是“守护达康书记的GDP”。

    无非是因为他耿直的人物设定,不贪财不好色,私德无亏,品行端正,和那些个道貌岸然、油头滑脑的角色比起来,可谓一股清流。

    人们认同一个角色是因为人们在这个角色中看到了自己的影子。达康书记这一艺术角色生成的可能反证了当下现实世界中的不可能或极少可能,和因此而生的“期待”,而这激起了人们更大的共鸣,人们似乎找到了遗忘好久的那个自己。

    达康书记是一位有理想、有信念、有能力、有魄力、有个性的人,同时还有一堆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的小毛病,那这个人多是可远观又可近待也。

    很长时期里,中国的观众或许多是理想搁浅、信念彷徨、能力不逮、魄力自束、个性包裹的人,但这肯定不代表中国观众是没有理想、没有信念、没有能力、没有魄力、没有个性的群体,艺术的最积极价值就是可以让人内心的自我可投射到一个更有活力的客体身上,吴刚塑造的李达康实现了这一价值。中国当下的经济文化发展的背景下必然会生成大量的类似的角色,或许是因为这个时代在呼唤这样的角色。退隐避世的思想是不作为,然而或许“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才是孔子精神,当下的中国需要这样的人才,而达康书记就是这样的人。

    傻是对好官的期待,而不是好演员。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是满足了大家心里的一种欲望,看到正义当然会喜欢,甚至有代入感。

    网评达康书记“傻白甜”——内有妻子坑,外有下属瞒,上有前任留的债,左右还有同僚踩,堪称全剧第一背锅侠。

    市委书记、省委常委的副部级官员一直是百性心中的高官,这些年来的高官在百姓心中是怎样的?

    你懂的。

    吴刚

    可是这位官员的生存空间却是如此境地,这样的境地将达康书记一下子拉下了高大上的位子,让观众觉得他就是很普通的一个人啊,他就是一个我们邻居的那个大叔,每天忙忙碌碌上班下班、做事风风火火、见人点头、遇事帮忙的大叔,还常常被老婆大声呵斥的大叔,难免让人心生好奇、为其鸣不平、甚至想去劝劝其老婆。打碎了人们心中臆想的那些完全和自己不在一个世界里的高官形象,在达康书记这找到了自我。这样的角色怎能不火呢?

    达康书记是位有理想、有信念、有能力、有魄力、有个性的好官,但他真的是一位无趣的人,侯亮平也是位有理想、有信念、有能力、有魄力、有个性的好官,但他在剧情中同时还是个有趣的人,似乎更近完美,但是大众则将更多的关注给了达康书记,这是因何?

    因为达康书记正是因为其无趣,他给人们呈现了更多的冲突,而侯亮平这个角色却似乎没有冲突。冲突的呈现让大众更愿意亲近他、了解他、从而不由自主地喜欢上这个角色。虽然人们追求完美,然而事实常常在表达人生来并不亲近完美,人们更喜欢在矛盾与不完美中冲突的感受,享受在冲突中体验自我的存在,吴刚塑造的达康书记这个角色,让每个观众都有机会体验到自我的存在感,而侯亮平这个角色却没有,观众很难在这个角色那找到自我的存在感。如此想来,吴刚胜了陆毅这个男一号,也就不奇怪了。

    达康书记别低头

    有网评说,达康书记可做到修身,但没做到齐家。这正是这个人物悲情的地方,也是这个时代的产物。无论你承认与否,剧里所反映的,大多就是中国官员们的日常:独特的话语体系、无休止的工作时间、固定的社交圈、险象环生的政治斗争还有琐碎复杂且固定的工作流程。一个官员的修身与齐家两者得兼是需要一个太平盛世去成就的,否则两者得一已经是万幸了。正义的、强势的书记,也没有带起清明的地方政治,贪腐、失德的环境下,危险的“成功之路”横行官场。你看,光守护GDP好像也不行。

    侯亮平似乎做到了两者兼得,但在现实中,大众显然没买账,其间理由似乎说不清道不明,但是就是没有亲切感,或许这就是“艺术的可能反证现实的不可能”。或许再过很多年,侯亮平这个角色会有更多的观众与其共鸣,但不是现在。

    《人民的名义》只不过是一种腐败问题的呈现方式,是对腐败行为的一种态度宣示,重申了本就该明确的三观。最关键的,还是要有制度建设。比如,一切照规定和规矩来办事的检察院,为什么偏偏放走了丁义珍?电视剧将这个问题展现出来了,线下的人,该反思。

    《人民的名义》暂时满足甚至超出了我们的“尺度期许”,但每一位观众心中,对公职人员还有一种“陈岩石期许”。而重要的是,我们的为政者,要满足公众的“制度期许”。这些期待,才是“观众在粉什么”的“粉底”。

    宏观的工作还是要落到具体的人身上。《东方不败》里任我行质问令狐冲:有人就有恩怨,有恩怨就有江湖。人就是江湖!你怎么退出?

    《人民的名义》结尾以“收拾世道人心”作为呼吁。不管是具体从业者,还是吃瓜群众,同处在这个时代中,都不该掉以轻心。口号之外,这个问题任何实质性的举措,都可能在不久的将来影响到我们自身。

    这个时代,我们需要很多个有理想、有信念、有能力、有魄力、有个性的李达康书记,带领我们去实现更多的有理想、有信念、有能力、有魄力、有个性的人生,成就一个中国梦。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我们都是“达康书记”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qida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