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性格多大程度会影响自己的人生发展,可能没人能给出一个绝对定论,因为中间的变量很多且很复杂。
就我这个而言,也如大多数普通人一样,对于这方面的思考并没有因为年龄的增长而逐渐清晰,对于自己的了解,大部分时候是由外界的反馈而来,与自己期待一样的默认为正确,不一样的笃定为误解,就这样随大流,风平浪静的度过了自己的前半生,这中间当然也有很多的烦恼和快乐,但从未认真的从性格这个初始系统中反省过,直到今年,在绝对意义的中年时,我被工作磕绊了,我开始审视自己。
我名字里有一个字是“敏”,听父母说有此名,是源于我小时候说话早,且共情能力强,很小就可以和大人自如聊天对话;人比较精瘦动作很灵活,在童车里经常表演“杂技”,与哥哥的小心谨慎比起来不那么听话;脾气和急躁,睡醒来总是先哭,这些和长两岁的哥哥差异较大,体现在语言和行动上的反应,我的体感是周围的人都喜欢哥哥些,除了一个外爷爷。
小时候,父母亲忙于工作,家里的爷爷奶奶过世的早,我被早早的送入学校读书,与哥哥同在一所学校,这样可以结伴而行。较小的我,在不熟悉的环境,安安静静的学习成长,学习一直在游走在中游,没有给父母和老师添过麻烦,当然也没有引起过他们的关注。童年没有过伤痛,但也绝不是快乐无忧的。那时候,父亲正在事业蓬勃期,我小学前全家就举迁到了镇上,之后我的玩伴就基本上就是哥哥,寒暑假的时候最期盼的是去舅舅家和表哥们玩。
我熟悉男孩子的游戏和沟通方式,也经常随父亲看到男人们的把酒言欢,高谈阔论,我习惯了穿梭在他们中间的称兄道弟,这些我学龄前积累的技能,在学校完全不能帮我交到朋友。那时候女孩子是和女孩子玩的,男同学和女同学同桌之间是要划三八线的。我相貌普通,扎在人堆里看不见,好处是牲畜无害,平易近人,很容易与人拉近距离,我适很快适应,也可以混在女孩子中间玩耍,看不出什么问题,不过想要受欢迎,那也是不能够的。那个时代女孩子玩的跳皮筋、踢毽子、跳绳啥的我玩的都是很笨拙的,因此一般组队啥的我就是一个充数的,更麻烦的是女孩子的发饰、手工、情绪语言的变化让我应接不暇,常常受挫,母亲好像也从不关注这些,好在我很快适应了,我想成长可能本该就这样。
在整个校园学习阶段,坦白说我一直不孤单,身边一直有几个玩耍的女伴,只是总是会随着毕业和学校的改变进行更替,会自然的流失和补充,我也很习以为常,随之还有的是从小学开始,我就天然的很受男孩子喜欢,与男同学来往天然的没有任何困难,这强化了我的强项,也让我对自己的性格有了模模糊糊的理解,觉得这也没什么不好,从而忽略了我隐藏的社交短板。
最重要的教育阶段是这样成长度过的,值得一提的是,小时候父母很忙,吃饭上学放学这些事都是我自己完成,下雨天都是冒雨跑回家,不用等,没有期待也没有失望,但有羡慕,现在还记得有个女孩子被父亲背送上学的画面,在学校所有的事情都是自己摆平解决,同学们之间的冲突一般也是靠自己和平解决,身在异地,我的生存方式就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息事宁人的最好,不然不论什么原因,我肯定都要被母亲教训。
未完,待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