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日子,香港著名导演许鞍华启动了张爱玲作品《第一炉香》的拍摄计划,这也是她从影生涯中第三次与张爱玲结缘。
或许很多人对于这个名字并不熟悉,一直以来提到港片,大家脑海中都会自然浮现一些真枪实弹的爱恨情仇,打打杀杀才是港片最明显的特点。但每个时代每个行业都会有那么一些不肯妥协的人,电影事业也一样,他们的名字或许不那么如雷贯耳,他们的作品也不会频频出现在人满为患的高级电影大厅里,可真正热爱电影的人绝不会错过他们。
许鞍华就是其中之一。
许鞍华导演擅长讲述平凡人平凡事,透过镜头展现人生的喜怒哀乐,平淡却又真挚,真实的情感无须煽情就足以打动人心。
在她的众多优秀作品里,《桃姐》是比较有代表性的一部,它最大的特点,就是真实。
电影是根据真人真事进行改编,电影中的每个情节都能在现实生活的缩影。
比如电影里有一场是刘德华饰演的罗杰带着桃姐去看自己的电影首映,结束后桃姐说看到很多人中途退场,罗杰说,因为我的戏太难看了。其实这是真的,那部戏的名字叫做《天堂口》。
再比如制片人罗杰带着徐克和洪金宝两位导演去找博纳老总于冬,“骗”他追加投资这事也是真的,只不过现实中骗于冬的那个人不是刘德华。
而罗杰和桃姐的故事也在生活中真实存在过。
电影大部分剧情源自该片监制李恩霖的真实人生,“电影里男主人公的家,也是现实中李恩霖的家,桃姐箱子里的东西,都是原型用过的,还有桃姐住过的床、去过的茶餐厅、公园也是他们去过的。老人院倒是我们新找的。”许鞍华说。电影中除了叶德娴、刘德华、秦海璐等主要角色由职业演员出演之外,还有来自香港本土的一个老年人剧团的八位老人,其他则是真正生活在老人院的老人。电影中的一些场景也在这家真实的老人院里拍摄。
这不是电影,这就是生活。她只是把人生的光滑和疮瘘一个一个都写实了给你看。
影片在后半部分集中描绘了香港养老院的现状,反映了社会对老龄化问题的严重。
有两个情节让我印象深刻,其中一个是有次电视媒体到老人院做节目发奖品,结果工作人员在结束后又匆忙的把奖品收回继续下一场“关爱”活动,镜头对准老人们,他们脸上没有惊讶,有的只是“习惯”和“无奈”,老人们只能不堪其扰的接受一个又一个这样的“慰问”。
还有一个是在老人院里女儿在领死去母亲的遗物的那段,画面右边是女人哭得稀里哗啦的,画面的左边则是两个老人悠闲的下象棋,另一个女人若无其事的磕着瓜子。这并不是在表达一种人际关系的无情,相反却是她对死亡这些事情的淡然态度。在老人院这样的一个地方,生老病死其实就只是时常发生的一件普通的事情而已。
而在这样近乎冷漠的养老院里,还存在着桃姐和罗杰这样不是母子却胜似母子的真挚感情,像是一股暖流,温暖了整个老人院。
许鞍华导演用镜头告诉我们,生活是残酷的,也是温暖的。
在威尼斯电影节放映的时候,很多人看完后都哭了,甚至包括很多外国观众。但整部影片都没有进行任何刻意的煽情,一直到最后一个镜头结束,我们能感受到的都是情感的自然流露,不夸张,不做作,不张扬也不隐藏。
这部电影在《第68界威尼斯电影节》、《第48界台北金马影展》、《第31界香港电影金像奖》、《第29界中国电影金鸡奖》、《第6界亚洲电影大奖》、《第12界华语电影传媒大奖》共斩获17项大奖,15项提名奖,大满贯的奖项是对这部影片最好的肯定,也是对许鞍华导演电影艺术的认可。
有人说许鞍华拍这部电影是为了揭露香港老人问题的严重性,而她却说“因为我也老了,已经64岁,单身,开始担心孤独,怕老得太潦倒”。当她说到“潦倒”时我有些心疼,很少有人知道这位获奖无数的大导演至今还没有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子,仍旧跟母亲一起租房住、出行坐地铁,影片中老人院的生活百态又何尝不是她以后要面对的现实呢?
没有人能够在看完影片之后置身事外,因为每个每个人都要生活,都会老去。
正如香港作家黄碧云所说:“她的电影就像她的生活,她的人。”
她只是竭尽所能把生活拍给我们看而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