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作业俨然成为父母与孩子互动中一种剑拔弩张交流方式,在此项互动中,因为父母有着天然的优势而处于咄咄逼人的态势,孩子始终属于弱势群体。可结果却出乎意料,仿佛最后受伤的总是父母一方。为什么?是其中交流、沟通的途径出错?还是语言的激烈冲突?抑或双方的态度不妥?
我们都知道在和别人交流的时候,往往要有一个共同话题,而要找到话题,就需要有一个共同的背景。如果双方背景不同,交流起来就会很吃力,甚至听不懂对方在讲些什么。这里所说的背景不是指语言或者交流方式,而是文化背景和社会经验的背景。如此一来,恐怕辅导作业中出现问题,绝大部分需要父母去反思自己的行为主张了。
其中最大的问题来自于父母本身已经拥有的知识背景与社会经验能力,同时处于高高在上而向下俯视孩子的作业,自然会出现不可调和的矛盾。举例来说,阅读一本书时,自己会有内在的理解。但是如果让作者解释理解过程,则会失去很多细节,因为作者本人对书中所写的东西是烂熟于心的,所以会认为读者应该同样知道。但是事实上,每个读者由于阅历和知识水平的不同,具有的背景也不一样,这样的背景差异就会带来理解的困难,并且会得出不同的结论。
学校老师在这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他们知道孩子的学习发展轨迹,清楚教学内容可接受程度,所以父母辅导作业是需要学习老师的方法与态度,不能说,凭借父母的学历或能力自然能肩负起辅导孩子学习的职责。父母也必须学习辅导教育的相关功课,提高在家庭教育中执业能力,然后才适合与孩子一起分享作业的酸甜苦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