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部英国拍了50年的记录片,大致意思映射出来的就是中国的一句俗语:“三岁看七岁,七岁定终生。”
这部影片大致讲述的是14位孩子从7岁到56岁的人生经历,追问的是决定人生的答案到底是什么。
每一集影片的开始都以一句话开篇:“让我带一个孩子到七岁,以后随你怎么带,随他怎样长,他会成为什么样的人已注定。”
由此不难推测,幼时的家庭影响对孩子一生的影响是难以磨灭的,作为父母在孩子的幼年时期给予正确的人生引导是何等的重要。
(1)
初来公司的时候,我们一个个还是正值青春的少年。一转眼,公司大多数已陪我一起成长为人之父母。
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都需要认真去践行,去学习,我们谁都不是天生会做父母的。我们谁不是一边不知所措一边慢慢摸索。
毕业后就开始上班了,然后就结果生子为人父母了,再然后就是面对孩子一系列的成长问题让我们感到手足无措。
孩子也在我们的一边摸索学习为人父母之道时一天天长大了。来不及感受,来不及回味,甚至已然记不起他是什么时候学会叫我第一声妈妈的。
我们通常以工作忙,岗位职责需要履行为冠冕堂皇的理由,错过了他太多的成长需要。
我是在我家宝宝二个多月大的时候就回到岗位了,每天最辛苦的是背奶上班,中午骑着电车半个小时左右到家,把他喂饱之后又骑车赶紧从家出发,大概持续了有两个月,每日如此,也过了一下初为人母的瘾。
好的一点是他当时尚小不会粘人,大概七八个月的时候我中午就不敢回去了,他开始认我了,他会寻着我身上的奶味来辨认我,一回家就朝向我要怀,上班走的时候要让我妈把他抱向别的房间,免得他娃娃大哭,我则心疼不已。
一岁多的时候他开始越发粘我了,真是母子连心,他懵懂的小人,但也已然知道哪个是他最爱的母亲,纵然他姥姥天天带他,回去还是要我,那时候出门上班真是让人有点迈不开脚步,看着他留恋期盼的眼神,真有点全世界都可以不要只要怀中的这个小人安好的念头。
后来,他也已然习惯了无论他是否哭闹妈妈还是一定要出门的,就学会了与妈妈招手再见。
再后来有一段时间,我调离到了别的片区,一周回去的时间很是有限,他对我也慢慢疏离了些,他开始粘他姥姥了,孩子就是这样,谁对他好他心里明镜一样。
再后来,每每听到我回去的敲门声,我一准从门外就能听到他快速奔来开门的声音,他从我上班的轨迹里已经能够判断哪个是妈妈该回来的时间,既然明明知道左右不得,他只好去适应,去习惯。
每一次下楼时听到他说,“妈妈,你下班的时候早早回来,值夜班的时候他又会说,妈妈你明天要接我放学,你早点回来哈”。心里总是会一阵紧缩心疼不已。虽然总是因为工作中的不确定情况爽约,但是他从未和妈妈计较。
时光匆匆太匆匆,一转眼我家宝宝也马上要六岁了,仔细一想,我给予他的陪伴是少之又少,留给他的更多是别离时的身影,焦躁的语气。
(2)
这周六休息时,宝宝在客厅看动画片,我在收拾房间,然后他就叫我,“妈妈,你来陪我看会电视呗”,我也就爽快的答应了。
动画片的名字是《猫村狂想曲》,当时刚好有一个镜头是,猫宝妹在森林里走失了,他的哥哥小宝和猫妈猫爸一起去森林里找她。
她一个人遗失在森林里一边走一边自言自语,“爸爸不爱我,妈妈也不爱我,我画的画他们都不看,他们都不关心我,说着并把画撕掉了,反正他们也不看。”
后来在森林深处,猫妈猫爸找到了宝妹儿,宝妹很委屈的说爸爸妈妈都不喜欢她,都不爱看她的画。猫妈猫爸说,你是我们最爱的宝妹,我们最爱你,我们喜欢你的画,展开画卷里面是一家四口手牵手肩并肩,脸上满脸幸福的笑容。
让我想起我自己对宝宝的态度,平时总爱“吼”,对他的一些在大人看来不合常规的行为,我都爱吵吵,现在想来孩子有嘛错,只是你不能耐心的站上孩子的立场去看待问题,你总用自己的视角去看待问题,他自然不对。
有一次,我家宝宝在做数学拓能作业,作业过程中一直不够专心,我刚想发作,忽又忍了下来,结果他说,妈妈,我没有不听话,你能不能温柔点给我说话哈,你温柔点给我说话我就会把你说的事情都记住了。
你用你几十年社会话的观点去碰撞孩子的观念,孩子自然和你统一不了。对待孩子,需要更多的耐心和陪伴,我们大多数父母,往往是爱心有余,无力陪伴。
我们把我们所有的耐心,宽容,微笑,时间给了客户,因为我们觉得客户是上帝,却把更多的焦躁和吼叫给了孩子,因为孩子会无条件去原谅我们,宽容我们,爱我们。
(3)
中央电视台今日说法采访了一个叫黄侃的母亲。女儿叫袁远,是独生女,被成为完美女孩儿,从小到大就是按照父母希望的样子去成长的。
袁远,三岁就被送到了全日制幼儿园,白天掰着手数着回家的日子,晚上抱着小被子用哭声作为睡觉的摇篮曲。
父母每周去接她一次,那是她最开心的时候。回到家里想尽情地钻到他们怀里撒娇,尽情的无力取闹,但是父母觉得这都是“闲事”。
因为父母无比热爱工作,一个是大学教授,一个是特级教师。
于是,她在这个急需父母陪伴的年龄,学会了独立。
一切都很完美,16岁被评为省级三好学生,文艺特长生,学习标兵,是老师嘴里的模范生。
父母觉得她懂事好学,是他们眼中的理想孩子。周围的同学也觉得她完美无瑕,有什么事都来找她倾诉。
在优秀父母的影响下,她不断用努力和苛责要求自己也足够完美,她说他们就像两座大山一样难以逾越,杵在那里,不说一句话,就是一种无形压力。
因为爸妈太优秀了,她好像只有拼命往前冲,才能勉强跟上他们的期望和步伐。
他们只知道我想让他们知道的,他们只了解我想让他们知道的,而那并不是我。
于是她得了强迫症。不受控制的大脑,不受控制的恐惧总会在深夜将她轻松干掉。
但是我可怜的自尊告诉我,我不能让别人觉得我异样,只能一个人独自消解,因为我在外放不下自尊,在家也没有喘息的出口。
最终她决定去荷兰留学,想要逃离。
可她终究没有逃离自己种下的心魔,她终于活不动了,当生命找不到可茁壮成长的空间时,往往就只剩下无望的结局。
最终她选择在宿舍烧炭自杀。
她的母亲在接受采访时说了三句话:
我太粗线条了,对她的情绪变化总是感受不到;
我太自私了,只想看到我想看到女儿的样子;
我太强势了,总是摆脱不掉教师控,总是一针见血地指出她的错误,却忘了她需要的不是一个老师,而是一个活生生的爸爸妈妈啊!
可惜,失去的永远都不会回来了。
影片中有一段话与大家共勉一下:“父母能够给予孩子的最好礼物就是他们的时间,最重要的就是陪伴他们成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