蚂蚁分大蚂蚁和小蚂蚁两种。胶东人称大蚂蚁为蚂虮蛘(ji, yang),小蚂蚁为虮蛘。
据《集韵》释义:蚼蛘,蚍蜉也。由此可知,古人又称大蚂蚁为蚍蜉。
教员著名的词《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中有句“蚂蚁缘槐夸大国,蚍蜉撼树谈何易”,其中的蚍蜉,指的即是大蚂蚁。
胶东人所说的虮蛘专指一种黑色的小蚂蚁。
虮,是虱子的卵,借指微小。蛘:指生在粮食里的一种小黑甲虫,胶东方言叫“釉子(youzi)”。故,虮蛘一词的字面意思是:形状像“蛘子”的一种小蚂蚁。
小小蚂蚁,既能成事亦能坏事。
农谚说:蚂蚁搬家蛇过道,大雨不久就来到。蚂蚁对天气变化较为敏感,有下雨前搬家的习性。
还有成语: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更有美食家们将粉丝炒肉末,美其名曰:蚂蚁上树。
蝉又名知了,胶东话称作截柳或节流。
知了是一个通称,实际上,胶东人叫的截柳只是蝉家族中的一种,还有另外三种,胶东人分别叫蛙鸥儿、乌呦蛙和支支儿,一个比一个小。这三种纯粹是以其鸣叫的声音特点来命名的。
以“蛙鸥儿”为例,其叫声是这样的节奏:蛙鸥儿-蛙鸥儿-蛙鸥儿-蛙——,最后一个长腔“蛙”——之后,迅速振翅飞到另一棵树上,再重复上一段节奏,如此循环往复,乐此不疲。
每一个品种的蝉,都有相对应的单独命名,但实际上都是口口相传,就这么叫了许多年,读音都知道,却是谁也不能确切的把读音对应的文字写出来。
“明月别枝惊雀,清风半夜鸣蝉”。胶东方言很多出自古音,蝉已经是古语,胶东人为何弃而不用,而称其为截柳呢?
有一种说法是这样解读的:凡鸣叫之蝉皆雄性,雌蝉受孕产卵时,用尾针在树枝上刺上三四十个小孔,每个孔里产下十个卵。由于截断水分,树枝干枯,风断坠地。蝉叫截柳,即源于此。
我对此说法存疑,知了不仅喜欢待在柳树上,还喜欢在杨树上梧桐树上。我记得儿时盛夏粘知了时,梧桐树上最多,杨树次之,柳树最少,我想大概是因为柳树皮较坚韧,知了身上的吸管不易插进去的缘故吧。
如此说来,我更倾向“节流”二字,开源节流嘛。
其实这两个字的正确写法应该是“蠽蟟”,“蠽”字读为jié,在我国最早的字典《说文解字》里就有,解释为小的蝉。这个字下面是虫,表示这是一种昆虫。上面左边的雀字,显然也是代表会飞的动物,上面右边的戈字,则代表当时的古音。这个字在最早在东汉王逸的作品里出现过一次。“蟟”字读为liáo,这是个后起字,也写作“蛁”,两者同义。
至于知了一名,就很好理解了。胶东人把蝉家族中的老大叫节流,它的叫声和知了二字的发音有几分相似,大概如此。
知了的幼虫,胶东人称作“节流猴”或“节流螝”(gui),如今山东各地饭店都有“油炸节流猴”这道菜,一年四季都有,不过大多都是养殖的。
据说蝉的幼虫在地下要待上四年才能出土,出土遇风蜕壳,脱下的壳中药称之为蝉蜕。
记得一位名人曾这样评价过蝉:“四年黑暗中的苦工,一个月阳光下的享乐”,的确如此。
再过几天就是谷雨了,时令眼看就到了夏季。天热易心浮气躁,先给自己立下个规矩:
闲谈莫论国事,不如看蚂蚁上树(或者吃盘蚂蚁上树);无事休辩是非,莫若听树上蝉鸣。(或者吃盘油炸节流猴,奥,忘了,这里没有节流猴,那就炸盘花生米凑和一下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