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跟后带,学会共情
《学生管理中的心理学智慧》读后感
“先跟后带”是一种有效的沟通策略,即在影响学生的时候,可先表达理解和认可,然后再进行教育和引导。
首先“跟”是指重复对方的话,肯定对方的正面动机,让对方感到被尊重和重视;然后“带”,提供一些让对方回答“是啊,对啊”的问话,随后,将对方带到你想要他去的方向。
班里有个学生名叫小贤,又高又瘦,戴眼镜。没有一般男孩的好动,属于很安静、沉稳的类型。开学熟悉他后,我第一感觉是联想到路遥《平凡的世界》里的孙少平。但是,他没有孙少平的壮实,也没有孙少平家庭的温暖。
孙少平虽然物质贫困,但是因为自身爱阅读,爱运动,爱打篮球,家里有长辈们的关心和疼爱,有润叶姐姐的照顾,所以他精神上是富足的。而贤,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是一无所有。他从来没有感觉过爸妈的关爱。
大概是网课第三周的周三吧,贤给我请假,说他手机坏了,修不好,又在网上新买了一部,所以接下来的两天不能听课了。我想着下周一肯定能按时听课,安排他手机买来一定要听回放。
到了下周一,小贤没有了音信。我联系他,他微信不回,电话不接。我在大群里@他的父母,并说明情况:第一,让他按时健康打卡。第二,各科老师都在赶课,如果不听课会跟不上学习的节奏。上午发的信息,凌晨三点,妈妈回复一句,她在外地,不了解家里的情况,便没有了下文。
隔了两天,贤托人给我发信息,受疫情影响,手机还是没到,家里只有一部手机,弟弟听课呢。又过了一天,班里贤同村的一个学生给我发信息,说贤离家出走,一夜未回,爷爷奶奶很着急,让我在班级大群里问一下其他同学,有没有见到贤的。
消息刚发出一会儿,洋同学私聊我,说他联系上了,我立即把发在群里的消息给撤回了,怕同学们私下议论。他出走后的第二天,爷爷来学校找我,给我一个号码,说是贤的,让我试试能否打通。我拨打了三次,没接,晚上我给他连发了两条信息,没回。不过我相信他看到了。
又过了一天,爷爷给我打电话,说贤回家了,就是不上课,让我劝劝她。辅导完儿子作业,我抽空打给他。我没有一上来就说上课的事儿,因为我已经了解了他的出走原因。原来是爸妈得知他没有上课,打电话不问青红皂白轮番吵骂他,他一气之下,就离家出走。
后来,我还了解到爸妈偏爱弟弟,用贤自己的话来说,无论自己优秀与否,父母永远一个脸色,他既得不到表扬,也得不到鼓励。和弟弟说话,语气温柔,充满关心。对比之下,他觉得父母一点都不关心他。
他从小跟着爷爷奶奶,父母对他来说形同陌路。所以他认为考上高中没有意义,上学没有意义。我说老师理解你的委屈,也知道你心里很难受。我说我家闺女也老是说我偏心弟弟,但你要相信父母一定是爱你的,可能是他们不善于表达,所以你感觉不到被爱。
电话那头,个头比我还高的大男孩嚎啕大哭,委屈的不能说完整的句子。等他情绪平静下来,我说,你回家已经三天了,不好好吃饭,爷爷奶奶不心疼吗?你能一直这样睡下去吗?你这样自暴自弃,问题还在那儿,你爸妈会喜欢这样的你吗?当然,和他沟通时,我让自己语气平静,和缓,不给他造成责备的感觉。
这时传来爷爷说话的声音:“你哭啥?你说要啥没有给你,你弟弟小,你不能让着他点吗?”我真想告诉爷爷,别说话,可是爷爷耳聋,还好,说了两句就走了。
这通电话我和贤聊了30分钟,我没有让他立即进入听课状态,他是一个有思想的孩子,我想,给他时间缓一缓,他一定会出现在课堂上。果不其然,两天后,贤出现在我的课堂上,他和以前一样,积极和老师互动,虽然隔了两周没有听课,但是回答问题思考的深度仍然在其他同学之上。
在和学生的沟通中,教师要重情。在“知情”“定情”“共情”的基础上,先跟后带,往往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