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尤溪县坂面镇京口村,有一个风景秀丽的自然村,青山逶迤,绿水蜿蜒,苍野沃田,阡陌人家,是个适宜居住的村落,叫后溪。后溪水尾有一个叫粗硌的地方,有一段险崖,崖壁中有一奇石,相传饥荒之年石中能吐出大米,赈救灾民,所以被称作“出米石”。
![](https://img.haomeiwen.com/i21221385/94d8665e69f434d5.png)
沿着坂面镇京口村往新阳镇葛竹村的公路前行,来到一处山石嶙峋的险崖处,同行的老林告诉我们,出米石就在崖上。我们下车观望,山崖除了有点惊险之外,确实无出奇之处。倒是前头几株翠竹,清秀挺拔,迎风摇曳,尽显傲然之姿,更加引人注目。
我们走近险崖,抬头在赭黑相间的岩石间搜寻,在心里打了一个大大的问号,究竟那一块是出米石呢?在老林的指点下,我们终于找到了出米石。这是一个断裂形成的内缩石缝,缝隙下方平整石块上还刻有几行字,因年代久远,再加上落满尘土,字迹已是模糊难辨,平添几分“荒废美”。
![](https://img.haomeiwen.com/i21221385/7b006a2264dd9b14.png)
望着平平无奇的石块,我们心中更加诧异,这样的石块怎么可能出米呢?老林好像看出我们心中的疑惑,不紧不慢地讲述一个很有意义的故事。
明代在京口村天宝山峰顶,原有一个天宝庵,庵中有一个女尼。一年大闹饥荒,百姓没有粮食吃,只能挖草根剥树皮充饥,出现了饿死人的事情。在天宝庵修行的女尼,对此是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四处奔波化缘,将得来的的谷物,分给居住在天宝山周围忍饥挨饿的百姓。
一天,女尼来到京口村粗硌这块险崖,终因劳累过度,盘坐崖上圆寂。消息传开后,方圆百里受过她救济的百姓闻讯赶来,嚎啕大哭。哭声惊动了天庭,千里眼和顺风耳赶忙向玉帝禀报。玉帝了解实情后,为女尼德行所感动,将女尼亡魂带上天宫位列仙班,在粗硌险崖处安个出米石洞。每遇灾荒,洞中汩汩落下大米,虽然量不大,但足够庇护一方百姓。
又一灾荒之年,从春至秋持续干旱,庄稼颗粒无收,四方百姓幸赖出米石所出之米而不致饿死。一天,来了一个妇女,此人贪婪无厌,懒惰成性。她嫌洞里出的大米太慢太少,天天来接米太麻烦,就拿一根削尖的木棍去捅,想让米出得更快更多一些。没想到这一捅触动了灵气,只听见“轰隆”一声,洞口就像缩了进去一样消失了,两块石头好比闸门一样关得紧紧的,出米石再也不出米了。
乡亲们得知消息,十分气愤。男人骂,女人咒,这位又贪又懒的妇女听了又羞又恼,不久就病死了。·
![](https://img.haomeiwen.com/i21221385/5ae58d6e4762efe2.png)
老林的故事讲完了,粗硌崖岩石出米你信吗?出米石现在是不出米了,但灵气还在石崖,能给来到崖前的人带来好运。只是粗硌这个地方太小了,高德、百度地图也搜索不到,但如果是有缘人,相信一定能够找到,并带来好运。临别前依依不舍回望粗硌石崖,只觉翠竹更加挺拔,虽然长在贫瘠的地方,但仍不依不饶地向上延伸,这不就是灵气附在翠竹身上的写照吗?!
回程的路上细细一想,其实这个故事是教育我们,做人不能贪心,要懂得节制,把握好分寸,也要懂得感恩,感谢帮助过自己的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