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七岁那年,朱丽·贝克初识布莱斯·罗斯基,对他怦然心动。
怦然心动朱丽是个什么样的女孩呢?
她从不掩藏自己的情感,也从不缺乏表达情感的勇气,无论她的情感指向的是一个人还是一棵树,无论这些情感在别人看来是多么唐突,鲁莽,荒谬,逾矩和过分。
第一天相识,她就牵起布莱斯的手,并期待着来自男孩的初吻。从那天起的每一天,她都会深情款款的凝望布莱斯,接近他,“闻”他,并用这些方式向别人宣告:布莱斯是我的。
怦然心动 怦然心动 怦然心动七年级时,一个偶然的机会,她爬上了校车站旁那棵高大的梧桐树并在树上领略到了一种无以伦比的美。后来,地的主人想要砍树,她整整一天都倔强地坐在树上不肯下来,想要拼尽全力留住那棵树……
怦然心动 怦然心动而布莱斯是个什么样的男孩呢?
他就像一张涂满蜡的白纸,任朱丽再绚烂,也无法在上面留下任何痕迹。同时,他又像一只在寒冷中蜷成一团的小猫,既无力感受爱,也怯于表达抗拒和厌倦。
面对朱丽长年的“纠缠”,让他鼓起勇气说一句“我不喜欢你,请离我远一点”,简直比登天还难。甚至,他不惜曲线救国,选择向朱丽的宿敌表白,并在朱丽面前用力表演。他本可以随便找个女孩假装情侣,却故意挑选了让朱丽“讨厌”的雪莉,他想要挑战的到底是朱丽的追求,还是朱丽身上那些他从不曾拥有的骄傲和勇敢?
在朋友家,他看着蛇张开大嘴吞掉鸡蛋,并不像其他人那样感到过瘾或恶心,而是发自内心的打了个寒颤。
也许,他从没觉得自己是那条凶猛的蛇,而本能的认定自己是那只可怜的蛋。
怦然心动 怦然心动 怦然心动造化弄人,那样的朱丽却偏偏对这样的布莱斯……怦然心动。
2.
布莱斯的外公切特曾对他说,一个人的人格形成于生命早期,我不想看着你渐行渐远,无法回头。
而布莱斯的父亲则不止一次的抱怨这位外公宁肯帮对面的朱丽修葺庭院,都不愿陪自己的亲外孙打棒球。
那不是简单的抱怨,里面分明饱含着被漠视、被否定的愤怒。
也许,切特确实瞧不上自己的亲外孙布莱斯,瞧不上他对情感的愚钝冷漠,瞧不上他在人际相处中的虚伪怯懦,瞧不上他对真实自我的浑然无察。
也许,在他看来,这个外孙就像一块行走的木头疙瘩,无趣无味又冷冰冰。而朱丽则正好相反,她鲜活生动,勇猛无畏,爱憎分明。
没错儿,与朱丽相比,布莱斯心中沉积着太多的“害怕”。
他一方面害怕跟人走近、害怕朱丽炽热沸腾的情感,所以一直对她敬而远之。可与此同时,他又害怕对人说“不”。所以在爱上朱丽之前,宁可长年忍受着她的“纠缠”,都不敢表达自己真实的态度。面对朱丽一次次的盛情相邀,他烦躁厌倦却又无计可施,只能不断以谎言回应。
他害怕表达自己的愤怒。在对朱丽坠入爱河后,他的朋友加勒特对他的情感表示不屑并辱骂朱丽有弱智基因,布莱斯心里愤怒的燃起了一团火,表面上却笑着点头,并且讷讷的说“Right…”。
他惯于隐藏,隐藏拒绝,隐藏恐惧,隐藏愤怒,隐藏各种真实的感受。
怦然心动 怦然心动这样的性格与他的家庭环境有关。
布莱斯的爸爸罗斯基先生既尖酸刻薄又精于世故。他喜欢站在窗前嘲笑对面朱丽家杂草丛生的院子,嘲笑朱丽的爸爸是个做着艺术梦的砖瓦匠。
似乎,财富和体面的生活可以给他带来无尽的优越感。
可是,这样一位充满优越感的成功人士却像布莱斯一样,总把真实的自己藏起来。
在两个家庭的晚宴上,布莱斯的母亲偶然提起,年轻时的罗斯基先生也玩过乐队,而且萨克斯风吹的很棒。这个话题让孩子们感到很惊讶,布莱斯父亲却尴尬地不愿提起,而且在之后的聚会中一直强颜欢笑黯然神伤。
怦然心动 怦然心动朱丽一家走后,布莱斯的家人聊起朱丽那两个玩乐队的哥哥,布莱斯父亲冲口就说他们是“流氓”。
“他们怎么能负担得起那么贵的录音设备?”
“你知道录个样带要多少钱吗?他们可能偷轮胎呢!”
……
也许,年轻的罗斯基先生曾因经济窘迫不得不放弃自己的艺术梦想,所以他无法忍受与自己比邻而居的贝克一家,因为他们生活困顿但精神富足。于是,他一遍遍地嘲笑着对方的贫穷,从而用建立在财富上的优越感去抵御梦想的失落和内心的荒芜。
布莱斯说,父亲和他一样,是个懦夫。
3.
父亲的冷漠疏离让布莱斯如同生活在情感荒漠中。
他学会了像父亲一样紧锁心门,只在夜深人静时独自咀嚼着内心纠结的爱恋。
他在与家人的关系中惶恐焦虑,惴惴难安。
那天,当从外公口中得知,自己在出生时也因脐带绕颈险些落下终身残疾时,他忍不住问外公:“如果我残疾了,他们会怎么对我?看我老爸刚才的态度,他一定会把我扔到精神病院里去吧?”
也许,布莱斯的父亲并非真的冷漠,他只是需要一层冰冷的外壳把真实的自己藏起来。可是,这种情感处理方式却破坏了儿子对关系的安全感,让他不敢拒绝、不敢恨、不敢表达愤怒和不认同;让他因为害怕失去而逃避别人的走近并压制自己内心的悸动。
朱丽的家庭环境却完全不同。
她和父亲无话不谈,包括内心的情感。
她因为在外面受了委屈而在餐桌上欲言又止时,母亲会鼓励她,“没事儿,亲爱的,告诉我们吧!”
父母因为她的委屈爆发了激烈的争吵,晚上他们会分别到她的房间里,父亲跟她解释为什么这么多年来他要牺牲自己的生活坚持救助丹尼尔叔叔。母亲则跟她强调了自己对父亲和对她的爱。似乎,他们从来没有把她视为孩子,而是把她当成了一个与大人平等的、对情感有理解力的人。
如果没有这番解释,也许她会后悔自责,觉得是由于自己的脆弱敏感才引发了父母间的战争;也许她会对父亲的执拗和母亲的愤怒心生误解和怨气;也许她会因父母间突如其来的争吵而感到心慌害怕担忧恐惧。
好在父母与她之间及时坦诚的沟通消除了以上这些可能,让朱丽可以在临睡前幸福的闭上眼睛。
怦然心动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中长大的朱丽成为了一个不知“天高地厚”的女孩,她从不压抑自己的感受,永远知道自己爱什么、要什么,且始终葆有追逐所爱的勇气。
但是,自我伸展得越充分,就越容易与外界发生冲突碰撞。
朱丽的爸爸曾说过,整体常大于局部的总和。可当我们每个人作为局部的个体置身于人群中时,往往要受到整体中其他要素的制约,人与人之间,人与环境之间,无法总像“橘红色的火光燃烧天边的晚霞”或者,“阳光透过树的缝隙照在草坪上”那样浑然圆满。
在规则面前,在人际界限面前,在世事不可能尽如人意的客观现实面前,我们不得不像朱丽那样,一次次从树上爬下来。
可那又怎么样呢?
生活中无处不是两难,布莱斯活的安全无害却麻木怯懦,这样的他,如果不加改变,可能终其一生都不知道自己要什么。
朱丽勇往直前却险象环生,可只有在这样的实践中,她才能慢慢体味到自我和他人的界限、挫折与分离的苦涩,从而实现个体生命的拓展与整个世界的圆融。
怦然心动 怦然心动4.
彼时,朱丽不得不从树上爬下来,这让她沮丧失落郁郁难安。不久,她收到了一份来自父亲的礼物:父亲亲手画的那棵树。
父亲说,要让她永远记住在树上的感觉。
从此以后,她每天临睡之前、起床以后都会深深凝视那幅画,她觉得自己的内心起了一些变化。
在看电影和写这篇文章的过程中,我也慢慢坚定了一个信念:要把那样的一棵树,种在女儿心中。
怦然心动 怦然心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