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再写信也不再收到信的时代,看到一张手写卡片动心起念的时代,读到这本书时,想到久未谋面的朋友,有手写一封信的冲动.....

《查令十字街84号》这本书讲述了二十世纪的一位作家偶然看到一则伦敦旧书店的广告,爱书的她开始给这个地址写信。
一位穷困潦倒却乐观自信的穷作家,与一个古板旧书商之间的通信往来。20年的书信往来,见证了两人深厚、可贵的友情。

作者:海莲·汉芙 长期居住在美国的一位穷作家,因书与座落于英国伦敦中西二区查令十字街84号的《马克斯与科恩书店》“结缘”。与书店经理弗兰克·德尔长达20年的书信往来,后集结成此书。
查令十字街84号现在俨然成为了“文青”们的打卡胜地。遗憾的是,1977年该书店因主事者陆续亡故而歇业。
如今,这里已被其他店铺取代,仅有店门口镶着一面铜铸圆牌,上面写着:“查令十字街84号,因海莲·汉芙的书而举世闻名的马克斯与科恩书店原址。这本《查令十字街84号》被奉为爱书人的“圣经”。
书缘,情缘,凡事皆有因果,世间的故事就这么有意无意地发生着。 而这本书,又勾起我对书信的情结,虽渐行渐远,却对它如此一往情深。
我寄你的信,总要送往邮局,不喜欢放在街边的绿色邮筒中,我总疑心那样会慢一点。 ——鲁迅
信,似乎已经变成了上个世纪的“遗产”。如今,大家习惯了用微信聊天,1分钟可以聊几个来回,没有了漫长的等待,也让每一次聊天变得不再难能可贵。
随意发出想说的话,打错了字还可以撤回,或者用各种表情包遮掩难以言表的情绪。科技的发展似乎让人们之间的距离变近了,心与心之间的距离却慢慢远了。
一直以为,文字比语言更能抵达一个人的内心。人在写作的时候,其实也是与自己对话。
所以,至今仍固执地保留着用笔、用文字记录一些东西的习惯。喜欢买漂亮的笔记本,它让写作变得更有仪式感,让生活更有存在感。
多么希望写的每一个字,每一篇文章都都洋溢着柔软心的香味,我的每一个行为都有如莲花的花瓣,漫柔而伸展。

作者海莲与书商弗兰克之间20年的通信,那么真实地见证着彼此的情谊。书信是桥梁,让他们成为莫逆,一生相知相守,深厚的情谊穿梭万里,绵延一生。
也许,这本书的文字说不上多美,甚至是朴实之极的。但透过一封封书信,我们看到了人与人之间最美好的一面:善良、信任、坦诚、纯粹。
20年的书信往来,本身就是一个传奇。虽然,故事的最后,这位英国绅士到死也没有见到自己在脑海里描绘过千遍的“美国来的女游客”。
海莲也因无数次渴望踏上那片地,只为了能瞧伦敦的街景而看了许多英国电影。
海莲在给朋友的信中写道:“大概因为我长久以来就渴望能踏上那片土地 ……我曾经只为了能瞧伦敦的街景而看了许多英国电影。
记得好多年前有个朋友曾经说:人们到了英国,总能瞧见他们想看的。我说,我要去追寻英国文学,他告诉我:“就在那儿!”
或许是吧,就算那儿没有,环顾我的四周……我很笃定:它们已在此驻足。
卖这些好书给我的那个好心人已在几个月前去世了,书店老板马克斯先生也已经不在人间。但是,书店还在那儿,你们苦恰好路经查令十字街84号,请代我献上一吻,我亏欠她良多……”
一句话,如此一往情深,如此刻骨铭心。也或许,就此开启一个新的故事。

2016年是海莲·汉芙诞辰100周年纪念日,导演薛晓路谨以电影《不二情书》纪念海莲,书信集《查令十字街84号》以及他们经久不衰的爱情。
这部电影以《查令十字街84号》这本书为主线,让一对生活毫无交集的男女走到了一起,两人通过书信进行交往,透过种种误会和波折,最终发现彼此是自己的灵魂伴侣。
电影的结尾,律师在Thomas的葬礼上念出了他写的一封信:“我必须向你们忏悔,因为我偷偷分享了你们的快乐。我一辈子坐在这,是你们的信,让我看见了全世界,我本可以直接转寄你们的来信,但是,我怕那样就再也收不到你们的来信了;
你们的信让我回到了我年轻的时候,那时候没有一秒钟就可以到达的电邮,等一封信,漫长如一生,才能写出优雅浪漫的话语, 慢一点,才能仔细寻觅盼望的爱情。”
看到这里,观众才恍然大悟,原来这件事情的“始作俑者”是书店的老板Thomas。 他转寄了小虾和大牛的信件。
电影讲述了一段浪漫的爱情故事,最后的结局是完美的,他们在《查令十字街84号》的书店相遇了。
近年,文化类节目特别火,其中有一档书信朗读节目,叫《见字如面》。一位演员,一张讲台,一封信,一段往事,就能把观众看得潸然泪下。
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手写的书信在我们生活中变得越来越罕见,日常交流沟通使用即时通信工具(微信、QQ)。
时代的巨大变迁,信息的革命,都在淘汰着书信交流方式。只是越来越便捷快速的信息传递,人与人之间的隔阂距离,越发得就远了。
想要用一份书信的温度,来维持一段亘古不变的感情,似乎不再是那么容易。人们追求快节奏的生活,变得“浮躁”,早已静不下心来,写一封书信,寄给远方的她。
也很难在街头找到绿色的邮筒,将自己满满的幸福丢进去带给那个他。我们都变了,回不去那个等待一纸情话到来时的年代。
从前,相距遥远的人们常常以信言情,密密麻麻的笔画将信纸描得厚厚的,一如写信人的诚挚与深情。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有李清照对于丈夫赵明诚书信的期待及深深的爱意。词人因惦念游子行踪,盼望锦书到达,遂从遥望云空引出雁足传书的遐想,寄寓着词人不忍离别的一腔深情。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有诗人杜甫对收到家信的重视和无比激动的心情。在战火纷飞的年代,能够接到一封家信,比收到万两黄金都珍贵。书信更是寄托了一家人的喜乐。
清朝时期最有名的书信当属《曾国藩家书》,与一般家书不同的是,曾国藩的家书充满了智慧,书信内容包括修身养性、为人处世、交友识人、持家教子、治军从政等,上自祖父母至父辈,中对诸弟,下及儿辈。
曾国藩作为清代著名的理学家、文学家,对书信格式极为讲究,其行文镇定,又不拘于形式,一封信写来必须包括称谓、启词(即开场白)、正文、结语、祝辞、署名几要素,显示了其恭肃、严谨的作风。
名人大家的手写书信在经历了时间后或能还原一段历史故事,或能成为后世传颂的名篇,或还能成为绝世的藏品,即便是普通人写的一封信在很多年以后还能成为个人的念想和回忆,这是现在的短信、微信所不能比拟的。
此书的翻译者陈建铭先生说:“一旦交流变得太有效率,不再需要翘首引颈、两两相望,某些情意也将因而迅速贬值而不被察觉。
我喜欢因不能立即传达而必须沉静耐心,句句寻思、字字落笔的过程;亦珍惜读着对方的前一封信、想着几日后对方读信时的景状和情绪。”
余光中说:“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那时候的邮票,承载着无数人的思念。然而到了如今,在没人写信的年代,邮票成了可有可无的存在。
那時候,写信和读书,都是一件幸福的事情。那个用书信联系情感的时代。一句“见字如面”,道尽千般思念。
编者后记:疫情期间整理书籍,看到这本《查令十字街84号》,再次捧起阅读完,心中百感交集,不同的时间、地点、阅读的心境也会不一样,所不变的是依然“爱不释手”,这样的好书,希望分享给更多的爱书人阅读。
一枚 “伪文艺女青年”,对于书店有一种别样的情怀,看书,买书,去书店已然成为了生活的常态。
文/Lindsay語絮
愛讀書,也愛旅行;
愛詩詞,也愛Guitar ;
愛绘畫,也愛写作;
我是Lindsay語絮,看书慢+写文也慢;
请叫我“蜗牛”小姐姐 ❤️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