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小艺
小荷才露尖尖角小时候挑选文具盒,蓝色和粉色,选了蓝色会想,粉色会不会更可爱一点呢?选了粉色会想,蓝色也许更沉稳一点。东西已经买了,于是发挥想象力结合迷信观察法肯定这个选择。
现在选文科理科,说实话高二上学期我经历了一个选科收集数据的过程,这是年纪增长的一个好处,“收集数据”,而不是简单的想。
我的数据受条件所限,收集不了太全面,我的视线主要放在理科班,文科班那一块缺乏分析,导致我对理科有了以下片面的情境:理科班男生高谈阔论习题、高谈阔论答案与考试难度、理科班女生天生的理科生,对理科很自信,打破我对常规女生的看法,一道壁垒竖起来。为保证数据客观,我这里先不纳入个人主观看法。
从收集数据的目的来分析我自己,我可喜地发现,之所以我感知到孤独,“不是天生的理科生”,是因为我进班后看到的人全是:文科不行理科相比之下挺好、文科理科一般没有可选性的人。
没有人像我一样,文理科都是别人心目中可以选的对象,我有选择,我才会有疑惑。我在高一,受时光和数据所限,根据形势条件加上不服气的心态选了理科,我的衡量标准里基本没有文理科成绩的参考,没有自绝后路以减少选择以便坚定向前冲的手段。
高二身边都是理科生,我自然不能跟这些大多数曾经自绝过后路的人类比,他们只能是数据的载体,现在答案很明显(obviously)我在之前收集数据的时候太过于感同身受,其中一部分原因可能是太想尽快融入这个新群体,同时也可能是那个不可忽视的、无法自欺的原因:从小的刻板印象使我本身对高一的选择不自信,思想暂时不能很好地和现有阶段的水平同步起来,这很正常,无法避免——别人是“天生的理科生”,天杀的我怎么就不是呢?于是就是自卑。
现在我想点明一点,天生的理科生是我对他们的直观感受,真实看法,但是,“天生的理科生”不是一个好词——在我的深刻推断下。这个短语意味着他们从来没有踏入文学的殿堂,不善于在历史中寻找答案,他们的思维无法超越时空,狭隘局限,只看到某些看似聪明的小灵感,便像得了宝似的自觉地把自己划入这个短语的范围,相信我,我在评论他们是天生的理科生时真的在期待他们至少会谦虚地否定一下!
他们天生的不自量力,而我之前被他们的小灵光蒙骗了,被数据载体的思想影响了,所以才会迷惑,感谢他们,让我进入更深层次的思考,他们提供的数据简直精妙绝伦。
我之前几年受班上同学“智商碾压”太多,对聪明、理科的本质、学法等方面有错误的认识,我不得不承认,我对“看起来聪明”既有深深的恐惧和退避,又有着危险的渴望。
我看到复杂的题目我会担心——烦躁——恐惧——失败——自卑,一条思维导向链就这么形成了,在刻板印象的灰黑笼罩下。几年前的“聪明、简洁、灵活”对我来说不是我的领(not really my area),一旦我踏入了,那就是灰雾缭绕、黑影重重之地,我可以窥见光源,但我找不到方向。
而我对这块领域又有着危险的追求,这种感觉大概正式形成于高一,自然的真理、思维的智慧——在我生而为人的大脑中鲜活起来,眼前似乎要投射出结构复杂的大脑快速的、智慧的思考过程,等待着最后被答案会心击中的摇晃。“
其实最棒的部分并不是知识本身,而是人吸收知识的潜能,我记得的是原来那里存在过的极限还可以不断被我自己刷新,这种感觉着实让人兴奋不已。在我面前的原本是一片浩瀚的虚无,而我是第一个踏上这片一望无际大海的人类,我必须要在这广袤中航行探索。这才是最妙的地方。
令我怀念的是那些刹那间击中你的灵感,怀念那些当你认识到你正与一些全新而美丽的事物不期而遇的精彩瞬间。【有删改】”想象几个世纪前,这些知识才刚刚被人们发现,他们激动紧张的,怀着对科学真理的敬畏写下了自己的发现——用羽毛笔、用羊皮纸,我也是他们当中的一员。
这种想象能让我看到“一望无际的大海”,广阔的精彩的知识从不需要身边人沾染——那些自以为是的、活泼聒噪的人,它理应存在自己的思维殿堂里(Mind Palace,as an alternative to getting high)我穿过时空,站在智慧面前,每一个知识都获得新生。
“傻瓜定律”让我勇于把这些想法写在载体上,如果之后觉得这段文字有偏颇的地方,说明我的思维又精进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