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芭茅秆(胡志军)
最近一段时间,好几位朋友向我咨询和母亲之间关系的事情。一开始谈起,便列举母亲的各种不是。似乎母亲对于自己的人生所犯下的罪,真是罄竹难书呢。虽然各有不同,但总结下来,主要是母亲要求孩子按照自己的意愿、方式行事、生活。或者孩子感觉到母亲有太多的索求,不体谅孩子的辛苦。哪怕现在已经是成家立业,这种影响还是像头上密布的阴云挥之不去。
诚然,之所以这样,大多是因为母亲觉得把孩子生下来、养大,承受了天大的痛苦,花了毕生的精力呢。所以,你得按照我的要求来,你得回报我。却忽视了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需要积蓄力量来发展自己的事实。很多心理学家也大篇幅的强调母亲不恰当的欲求或不恰当的养育方式对孩子造成的影响。当然,我在这里要说的,并不是想把这些“常识”复述一遍,那样,只会让孩子对母亲的攻击、仇视更严重。“自从我结婚后,才有了自我。之前几十年一直在压抑着,我就觉得凭什么我要压抑,所以现在一跟我妈说话就愤怒!”一位朋友这样诉说道。
说起来,一个人和母亲的关系还真是非常奇妙啊。在生命形成的最初十个月,我们在母亲的肚子里度过。这十个月大概是整个生命历程中最安逸的时光了吧。中国人常讲:孩子是妈妈身上掉下来的一块肉。母亲和孩子之间生命的链接是来自本能的,这一点无需多说,不管是从低等动物,还是灵长类动物身上,都可以观察到母子之间亲密的链接。正因为这样,母亲才把孩子当成自己的一部分,而忽视他独立个体的存在。况且,“孩子是妈妈身上掉下来的一块肉”这句话,本身就是说孩子是母亲的一部分。而孩子呢,从妈妈肚子里出来的那一刻,就面临着一对最根本的矛盾。一方面,那种和母亲一体的感觉深深地烙在了生命的最底层。另一方面,作为一个独立的生命,是根本不能容忍没有自我的。对于很多人来说,一辈子都在这一对矛盾中挣扎了,想想也真是可悲呢。
一个人成为独立的生命,有两个标志性的事件。一个是身体脱离母体,另一个是心理脱离母体。在生命开始的那些年,我们还维持着和母亲的“一体感”,似乎母亲的意愿、要求强加到我们身上,在当时还不至于出现什么问题。慢慢地,我们意识到我们要独立了,要发展出一个叫做“自我”的东西了,也就是开始从心理上脱离母体了,矛盾就显现出来。有人会说:正因为我意识到我得脱离母体,我才对母亲试图强加的意愿感到愤怒啊。我的愤怒不正是我心理上脱离母体的标志吗?为了更清楚地讲讲这个问题,请允许我把“愤怒”和“恨”划一个等号。如果一个和我们不相干的人对我们做了不堪的事,我们会“恨”他。然而这个“恨”是不包含任何矛盾的,我恨你,我不理你、我远离你就行了。所以,对一个不相干之人的恨,是绝对不可能持续很长很长时间的。那我们对母亲的愤怒为什么就能持续那么长时间呢?也许你把上一个段落回读一遍就能找到答案。我们一方面在维持和母亲的一体感,母亲也在通过她的意愿的强加,强化这种一体感。另一方面,我们无法容忍自我被淹没在这种一体感里。这对矛盾一直互相强化,让愤怒越来越深啊。再深入想一想,这愤怒,到底是对母亲的愤怒,还是对自己的愤怒呢?
文章开头说到的朋友里面,有一位跟我说:……孩子等着母亲说“对不起”,母亲等着孩子说“谢谢”。多么有道理的一句话!解决母子关系的秘诀全在里面了。但是,我还得重复一遍,去深究母亲对孩子造成了多大的伤害这个问题,事情只会朝着恶化的方向发展。所以,作为孩子的我们,可以思考一下,为什么母亲的一句“对不起”,对于你是那么重要?想清楚这个问题,就不会等待母亲那句“对不起”了。剩下要做的,就是对母亲说“谢谢”。看到这里,也许你不高兴了:什么?写了这么大的篇幅,就为了听你说要对母亲说“谢谢”?可是,如果说“谢谢”这么简单,那为什么那么多人一辈子都没有对自己的母亲说一句“谢谢”呢?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最不需要说“谢谢”的人是谁?是我们自己。没有跟母亲说“谢谢”的能力,是否就意味着还跟母亲在“一体”的状态呢?只有学会很自然地跟母亲说“谢谢”了,我们才真正的把母亲当成一个独立于自己的人了,才真正脱离母体了。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复杂的,特别是孩子与母亲的关系,更是无法理清头绪,因为所有的情感都藏在心灵的最深处。如果说孩子在未成年的时候,母亲的一些不恰当欲求对孩子的心理造成伤害。那么成年的孩子,是万万不可去追究谁对谁错的。当我们把对错抛到一边,转向思考如何让自己在和母亲的相处中更舒服,如何让自己在和母亲的关系中获得更快的成长,是不是就豁然开朗了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