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战略家朱元璋
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
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在有着同样创业经历的私盐贩子张士诚和湖北的基层公务员陈友谅面前,朱元璋显得更成熟,考虑更长远。张士诚因坚守高邮三个月而著名,陈友谅武力替代了上司徐寿辉,做了水军之王,也称帝了。过早的进入了接着奏乐接着舞的生活。
朱元璋能够从众多元末的农民起义军中脱颖而出,是有原因的,“广积粮,高筑墙和缓称王”韬光养晦的长期策略中获得了闷声发财的机会,张士诚和陈友谅过早地发布的做王和皇帝的通告,也帮助朱元璋吸引了元朝的关注和火力。
面对张士诚和陈友谅的进攻,朱元璋和手下谋士有不同的见解:
朱元璋对他的谋士们说,你们的看法是有道理的,但你们没有看到问题的关键:张士诚的特点是器小,陈友谅的特点是志骄;器小无远见,志骄好生事。如果我进攻陈友谅,张士诚必然不会救他;而进攻张士诚,陈友谅就一定会动员全国兵力来救,我就要两线作战,到时就很难说了。
接下来,朱元璋看着那些没什么好主意的谋士正在着急的时候,重量级谋士刘基被发现并被请来了,在和强大水军的陈友谅决战前,说了以下内容:
“那些说要投降和逃跑的人应该立刻杀掉!你们就这么胆怯吗?!现在敌人虽然强大,但却骄横,只要我们诱敌深入,使用伏兵攻击,打败陈友谅是很容易的!一味只想着逃跑的人,难道也有脸自称为臣吗?!”
作出正确的战略选择很难,那些选错的都成了主角朱元璋的陪跑者。
朱元璋在那纷繁复杂的环境中,在无数的建议中,坚持了自己的看法,牢牢地抓住了那把开启胜利之门的钥匙。
2、实战将检验一切
选择南京旁边的龙湾作为战场,发挥了朱元璋陆军武力值高的优势,避免了水军的短板。缴获的水军装备也为形成后来优秀的水军战力奠定了基础。
南京门口的龙湾战汉军在战场上留下了两万具尸体、七千名俘虏,而朱元璋的军队几乎没有受到什么损失,还俘获了一百艘大船和数百条小船,朱元璋借助这些船只为即将到来的最后决战做好了准备。
拥有长江上最豪华舰队的陈友谅,距离大本营不远的洪都(南昌)莫名其妙地丢了,守将叛变到了朱元璋一方,这陈友谅不能忍啊。在洪都遇到了朱元璋派来的开国大将之一的朱文正,陈友谅久攻无果,严重消耗了士气和物资。朱元璋的20万大军和陈友谅的60万大军会战于鄱阳湖。船小的朱元璋,在徐达的带领下发挥机动优势,靠近陈友谅的大船,把水战变成了甲板上的陆战。撤退中徐达诱敌深入,又发挥了火器优势,有效消灭了陈友谅的有生力量。最终朱元璋使用火攻,借助风势,大坡陈友谅的连环铁锁大船。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战争的结果也充分验证了上下同欲者胜。过度依赖暴利喝阴谋终究走不远。
在攻打张士诚的时候,朱元璋遭遇了侄子朱文正的背叛,在马皇后的劝说下,没有杀掉朱文正,而是改为囚禁。在对张士诚的战争中又一次显示了朱元璋的战略能力。
朱元璋又一次展现了他的天才战略眼光。他认为如果直接攻击平江,张士诚在杭州的兵力一定来救,那么平江就会极难攻克,而先攻击杭州和其他地区,就能够剪除张士诚的羽翼,平江自然也会成为囊中之物。
在收复了杭州之后,朱元璋花了八个月,占领了张士诚最后的堡垒-苏州。至此,元末起义军的海选结束了,朱元璋脱颖而出,成功晋级,来到了和元朝的决赛中。
网友评论